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网站首页 文体 详情

大东东方红大桥:刻在砖石上的时代记忆

2025-10-29 09:00:19

■ 通讯员 胡 湖 融媒体记者 朱 云

 

在涟水县大东镇街东首,伏龙河(当地人称青龙河)静静流淌,一座饱经风霜的砖石拱桥横跨两岸。桥身北首,“东方红大桥”五个阴刻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仿佛在诉说着半个多世纪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座始建于1970年春季的单孔圆弧砖石拱桥,全长约40米,宽6米,高约4米,以其独特的空腹式结构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苏北地区罕见的特殊历史见证。作为空腹式砖石拱桥,东方红大桥展现了上世纪70年代苏北地区的桥梁建造技艺。桥体采用本地材料,结构精巧,既考虑了承重需求,又兼顾了泄洪功能。历经五十余年风雨,主体结构依然保存完好,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工程水准。桥栏内侧,“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等标语依然清晰可辨,这些简体字刻写的毛主席语录,如同凝固在砖石上的历史记忆,将那个特殊年代的社会风貌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据当地老人回忆,东方红大桥的诞生与党的九大有着密切关联。时任大东公社革委会主任杨宗仁在参加九大返回后,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地方建设。在了解到群众迫切需要在伏龙河上修建新桥的愿望后,他亲自实地调研,并最终拍板决定建桥。在讨论桥名时,杨宗仁提议:“党的九大刚结束,全国各地都在认真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高唱《东方红》,这座桥的名字就叫‘东方红大桥’吧!”

大桥建设凝聚了当时公社上下的人力物力。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公社向县水利局申请了13000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购置建筑材料,施工则由公社全面负责。工地上建设大桥的场面可谓热火朝天:社员们用扁担抬石头,小土车推土方;男子汉搬水泥,女劳力筛黄沙。公社粮管所、敬老院无偿提供预制场地,拖拉机站主动承担运输任务,整个公社形成了一股建设合力。

桥建好后,栏杆上的标语内容成为画龙点睛之笔。大东小学的校长书写了“东方红大桥”桥名,中学的语文老师则精心挑选了多条毛主席语录。这些标语不仅反映了那个年代特有的语言风格,更体现了工农兵知识分子共同参与建设的时代特色。工地负责人亲自执铲刀,夜以继日地将这些文字阴刻在桥栏上,再用红漆描绘,使得这些时代印记历经风雨依然清晰可辨。

大桥建成之初,还在桥头举办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县电影放映队特地在大桥北端放映《列宁在十月》影片,当银幕上出现“热烈庆祝大东东方红大桥建成通车”的字样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这座桥不仅连通了伏龙河两岸,更连起了干部群众的心,成为那个年代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通行后的东方红大桥,立即成为当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农民们往返田间劳作,学生们上学读书,商贩们运输货物,都要从这座桥上经过。最热闹的当数婚嫁迎亲的队伍,按照当地习俗,新人过桥必须发放喜烟喜糖,且必须是双数,寓意“喜事逢双”。据说就连拉练经过的解放军战士,也忍不住在桥上驻足,夸赞大桥的漂亮和壮观。

时光荏苒,2010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东方红大桥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被评为淮安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之一,随后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它又升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为了保护这座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桥梁,相关部门已在桥头设置限宽设施,确保文物安全。同时,2022年10月在原桥东侧新建的“东方红桥”也为周边群众出行提供了便利。

站在今天的东方红大桥上,抚摸着桥栏上那些深深浅浅的刻字,仿佛能听到历史深处的回响。这座桥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本立体的历史教科书。它不仅连接着两岸交通,更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成为涟水地区一处独特的历史地标,向过往行人默默讲述着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