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状元桥:千年文脉的守望者
■ 融媒体记者 朱 云
在县城中山路原粮食局院内,一座石桥静卧于泮池之上。它不只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文化符号,静静地诉说着这座城市与教育的千年情缘。状元桥,这座始建于北宋年间的石拱桥,历经时光打磨,至今依然巍然屹立,守望着涟水的过去与未来。
状元桥与相伴的泮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空间。泮池呈半圆形,东西长18.3米,南北宽9.25米,深约2.5米,面积达170平方米,池中终年积水,从未干涸,如同知识之泉永不枯竭;池上的单孔拱桥呈拱月形,长约10.5米,宽3.5米,拱跨径5.8米,连接着此岸与彼岸,也连接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状元桥的建造与涟水学宫(又称文庙、孔庙)密不可分,学宫与状元桥同时建造,共同构成了当时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南宋时期,学宫毁于兵火,元、明、清代3次旧址重建,20次维修。至民国初期,学宫只剩下残破的大成殿。1971年,大成殿被拆毁。1982年,人们按照原貌在旧址重建泮池及状元桥。重修后的泮池、状元桥,池壁用石头垒砌,桥面加高30厘米,水池皆用混凝土浇灌而成。桥两边增设了92厘米高的钢筋栏杆,桥中栏杆立柱上焊着4个直径为10厘米、高22厘米的铁质小葫芦。水池内加设两个喷泉,池四周增设了1米高的水泥栏杆。这些改进,让古老的建筑焕发出新的风采。
青石桥面上,那些深浅不一的痕迹是时光的笔触。最深处六厘米的凹痕,不是磨损,而是无数求学者用脚步书写的历史。每一道印记都是一个寒窗苦读的故事,每一次踏足都是文化血脉的传递。这种物理的痕迹,最终升华为精神的图腾。
透过状元桥的千年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性格。“涟水人讨饭上学校。”这句质朴的民谣,道出了涟水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涟水人对教育的执着,在状元桥的每一个石缝中都能找到印证。从古时的“安东庶子,勤奋好学”到今日的教育强县建设,这种重视文教的城市基因一脉相承。桥不仅是城市的建筑,更是城市精神的物化。
今天的状元桥,依然活跃在涟水人的文化生活中。清晨,这里有学子晨读的身影;黄昏,有老者在此追忆往昔。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们在这座桥上相遇,共同参与着文化的传承。
这座桥见证了涟水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整个历程。它聆听过学宫的琅琅书声,经历过战火的考验,见证了新教育的兴起。在每一次社会变革中,它都如定海神针般守护着城市的文化认同。
从状元桥望向今天的涟水,我们看到了一幅教育传承的壮美画卷。古老的勤学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涟水人对教育的重视,已经从“好读书”的传统,发展为“富办学”的现代实践,教育强县的蓝图正在逐步实现。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些举措无不延续着状元桥所象征的教育理想。今天的涟水,各类人才辈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成为新时代的“状元”,这正是千年文脉在当下的生动体现。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状元桥在灯光映照下显得格外静谧庄严。桥下的泮池水依旧潺潺流淌,如同文化的长河,从过去流向未来,从未停歇。
状元桥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交通设施,而是涟水人的精神家园。它提醒着我们:教育的火炬需要代代相传,文化的薪火必须永远燃烧。在这跨越千年的文化脊梁上,每一个行走其上的脚步,都在续写着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