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井映廉心:五岛湖畔寻迹吴昌硕的“一月安东令”
■ 融媒体记者 尤 晨
在五岛湖公园西南隅,绿树掩映之下,一口青石井栏的古井静默伫立,历经百年风雨。它虽无华饰,不居闹市,却以其清澈井水,映照出一段关于清廉、理想与民本的佳话。这,便是被誉为“安东清官第一井”的昌硕井。近日,本报记者特邀淮浦学校教师严成刚,一同探寻这口古井背后的故事。
为民凿井解疾苦,清泉至今颂甘霖。“昌硕井开凿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至今已有125年历史。”严成刚老师向记者介绍。彼时,新任安东县令(今涟水)吴昌硕到任后,发现涟水因土地盐碱化严重,地表水咸涩难饮,百姓饮水极为艰难。心系民生的他,毅然决定在县衙门前开凿深井,引地下淡水以解民困。“这口井不仅解决了百姓的燃眉之急,更体现了吴昌硕‘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理念。清泉与墨香交融,成就了艺术与仁政相辉映的百年佳话。”严老师补充道。
清廉不容于浊世,“一月县令”显风骨。令人感慨的是,这样一位愿为民做实事的县令,却在任仅一个月多后便挂印而去。谈及缘由,严成刚老师神色凝重。“根源在于他的清廉正直不容于当时的浑浊官场。”秋粮征收之际,吴昌硕目睹衙役用“大斗进、小斗出”的手段盘剥百姓,他坚持“一文不取,一钱不孝敬上司”的操守,坚决抵制,却因此触怒利益集团,遭到排挤打压。面对匪患与官场倾轧的双重困境,这位文人县令发出了“官可不做,志不可屈”的慨叹,毅然辞官,其后便刻下“一月安东令”等印章,以自嘲之语,彰铮铮傲骨。
艺术宗师留瑰宝,井台犹闻金石声。辞官离任后的吴昌硕潜心艺术,终成一代宗师。严老师向我们进一步阐释了其艺术成就:吴昌硕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被尊为“后海派”开山人物,其艺术融金石之气于笔墨,开雄浑苍劲之风,深刻影响了齐白石、潘天寿等后世大家。“或许正是安东时期的这段经历,锤炼了他的风骨与气度,使其艺术更具深沉力量。这口井,既滋养了百姓身体,某种意义上也滋养了一位艺术巨匠的精神世界。”
古井新韵成地标,廉政文化润心田。如今,昌硕井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五岛湖景区内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它不再只是一口井,更是一座跨越百年的精神地标,是涟水深厚历史文脉和清廉文化的重要实物见证。其背后“一月县令,百世清名”的故事,正持续为本地廉政文化建设提供着丰厚的滋养,激励着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