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文化馆:打造艺起“童”行 · 相约未来志愿服务品牌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县文化馆打造的艺起“童”行·相约未来志愿服务项目,被省文旅厅推荐,将参加近日由省委社会工作部在南京举办的“江苏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是省文旅厅推荐参赛的2个项目之一,也是全省唯一参赛的县级文化馆。
在当下,有的青少年沉溺于网游、手游、短视频而不能自拔。同时,由于学业负担过重,也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如何重塑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从2022年1月起到2024年7月,县文化馆实施了艺起“童”行·相约未来志愿服务项目。重点打造志愿团队、艺术普及、传承传薪、成果展示、社会实践、美育协作等“六大矩阵”。
该馆围绕年龄结构、身体状况、专业技能等因素,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发布信息,向社会招募志愿者;突出志愿服务理念、沟通技巧、团队协作、心理疏导、应急处理等内容,加强对志愿者的业务培训;制定服务规范,定制服务计划,严格服务流程;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给予颁发荣誉证书、赠送纪念品等表彰奖励。目前,参与该项目的志愿者共有160人,其中,核心人员26人。大力实施“四季美育”工程,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特点,依据“要什么”征需、“想什么”问需、“啥兴趣”数据算需,制定项目套餐,及时向社会公布,坚持“尊重自愿、各取所需”原则,开设业余“半小时”课堂、假期“我来学”免费培训班,针对性开展书法、美术、声音、器乐、舞蹈、摄影等艺术公益培训。项目实施以来,收益青少年达2360人次。深度挖掘淮海琴书、淮剧、面塑、布艺、剪纸、莲湘等地方且青少年易于接受的非遗代表性传承项目,实施“名师带徒”计划,遴选优秀非遗传承人与青少年结对,手把手向青少年传授非遗技艺。依托文化馆志愿服务联盟,在中小学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组建非遗社团,累计培训学生1000多人次,涌现出幸福里小学面塑、军民小学莲湘、南集小学淮剧等非遗传承群体。其中,幸福里小学的幸福娃面塑工作坊亮相全省中小学艺术展,其面塑项目入选全国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针对培训所学知识技能,志愿老师及时设计创作主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以后的培训课堂上进行展示,老师作出点评,促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通过举办专题展、主题活动,全面展示美育成果。会同县融媒体中心,每年举行青少年才艺大赛,促进“推新人、推新作”。少儿群口相声《谁的功劳大》获评全国相声新作大赛入围奖,《新安少年》获评省少儿舞蹈“十佳节目”,并应邀参加省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打破地域、部门、行业之间界限,创新志愿服务打开方式,搭建城市露营草地音乐嘉年华、金秋文化艺术月、非遗展示暨年货大集等平台,融进阅读朗诵、知识竞答、游艺互动等元素,串连文博场馆、人文景观、生态农业基地等点位,穿插设置户外阅读交流课、青少年书画展、国防教育现场课,红色电影放映等板块,打造研学旅行专线,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心灵洗礼,感悟中华文明,读懂中国故事。坚持开门办馆,实行馆校、馆家、馆社联动,建立馆员、志愿者AB岗制,错峰、延时、免费向青少年开放,开发“云上唱”“云上舞”“云上训”“云上绘”“云上书”等网络产品,促进“供给端”与“需求端”有效对接,邀请专家学者,开班专题艺术讲座,普及艺术知识,培养艺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