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文物彰显深厚文化底蕴
■ 尤 晨
地方出土的文物对于历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馆藏文物可以细分为珍贵文物与一般文物两大类别;其中,珍贵文物进一步划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及三级文物三个等级。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涟水县区域内已发现了并挖掘出土了包括石器、陶器、瓷器、青铜器、书画以及革命文物在内的十个不同门类,共计接近四百件文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分别被涟水县图书馆、淮安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多家机构悉心珍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批来自涟水县三里墩西汉墓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立鸟镶嵌几何纹铜壶、嵌绿松石铜鹿、青铜错金银牺尊、透雕蟠螭纹镜等十二件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些文物不仅蕴含着极高的文化、艺术与历史价值,在国内外也享有崇高的声誉,并被视为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嵌绿松石铜鹿
【嵌绿松石铜鹿】整体作伏卧状,头颈直立,竖耳瞪目,犄角槎丫,各分四叉,形象逼真。脊、臂、胫、耳等部分镶有绿松石,通角高52厘米,身长26厘米。
三里墩汉墓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红窑镇刘桥村三里组,东面紧邻盐河。原本,三里墩是一个高达7到8米的大型黑土墩,其南北长度约40米,东西宽度约20米。自1959年起,由于多年来的挖掘活动,这个土墩已经逐渐被挖掘成一个深度超过4米的大水塘。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大量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及墓葬,同时还有与之同期的铜器和陶器等珍贵遗物。在西汉时期,这里又被用作墓地。在“大塘”的断面上,仍然可以看到明显的夯土层,每层厚度约为8至10厘米,并且留有直径约5厘米的圆形平底夯窝。
透雕蟠螭纹铜镜
【透雕蟠螭纹铜镜】汉代生活用具,镜背,镜面分制,然后合为一体,镜背为透雕的蟠螭纹,其间夹有鎏金凸泡。边缘有三铜环,其中一个环上还缀连着两个椭圆形的小玉璧,形制别致。直径29厘米。
1960年,南京博物院考古队首次发现了三里墩遗址,而到了1965年,该考古队进一步对三里墩的西汉墓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工作。遗址的核心区域面积约2000平方米,文化层位于2米厚的黄沙土层之下。在发掘中,出土了多种陶器,包括三角足鼎、鸭嘴形鼎、勾缘钵形豆、折腰罐、贯耳壶等,同时还发现了穿孔石斧、玉琮等文物,这些文物带有太湖地区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特征。1965年的发掘中,在遗址中心位置发现了一座西汉时期的贵族墓葬,出土了93件随葬品以及一些刀币和五铢钱;其中,立鸟镶嵌几何纹铜壶、错金银铜牺尊等12件文物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此外,遗址内还发现了同时期的家族墓葬。
铜牺尊
【铜牺尊】为立兽形,昂首,竖耳,瞪眼,口微张。躯身肥胖,短肢,蹄足,尾细长。背面有带钮盖,可以启合。通体饰以错金银的卷云纹等纹饰,并嵌有绿松石,颈部铸有项圈,项上饰鎏金鼓泡。
根据考古和保护需要,三里墩遗址的保护范围划定如下:西侧边界为235省道,北侧边界为村庄边缘,南侧和东侧边界则为耕种地。整个遗址埋藏区划定面积为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600米。
涟水县博物馆的三维展厅采用先进的360度全息投影技术,生动地将12件珍贵的一级文物呈现在观众眼前,为参观者提供了一次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这些珍贵文物包括金带钩、嵌绿松石铜鹿、镂空雕龙青铜架、青铜错金银牺尊、立鸟镶嵌几何纹铜壶、透雕蟠螭纹镜、鎏金银带钩、错金银盘龙纹铜鼎、银鹰座玉琮、裸体铜舞俑、铜马车、青、铜错金兽首形辕头。
立鸟镶嵌几何纹铜壶纹铜壶
【立鸟镶嵌几何纹铜壶】高76厘米,口径20厘米。是战国时代的一件容酒器,盖钮上立一飞鸟,盖周饰三飞鸟。侈口、束颈、扁圆腹、圈足,下承三翅立鹰。
肩饰垂环兽首耳,通体饰几何纹,纹饰错银并镶嵌绿松石。
其中,位于博物馆序厅的“铜马车”尤为引人注目。这件展品以青铜为主要材质,按照出土文物的实际尺寸放大数倍精心复原而成,不仅成为博物馆的一大标志性藏品,更是涟水地区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可以说,这12件一级文物不仅是艺术与工艺的杰作,也代表了涟水在中华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