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沟民俗“拆字格”
■ 周士昌
我家在红窑乡,地处日伪军盘踞的时码据点鼻尖下,匪贼头子王培坤,无三天不带领伪军下乡扫荡,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家乡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而我童年无学可上。1944年秋,家父经高沟区长罗运来介绍,关闭家里的杂货店,参加刚解放的高沟接管工作,随县政府住进高沟镇,从而走上革命道路。父亲被分配到县推进社任职,带领群众生产自救,进行纺纱织布,也时常会昼伏夜行,通过敌占区,到盐阜地区采购日用品,服务大后方军民生活。解放战争时,家父把我和两位堂兄带到高沟,住校读了二三年小学。我兄弟三人在高沟上学,总是十分珍惜良机。因经常与当地的高沟同学在一起学习和玩耍,留下很多记忆,印象最深的是民间的“拆字格”,至今还很感兴趣。
何为“拆字格”呢?因某些事不便说,或隐讳的事,借“拆字”暗示同仁同伙。就是把汉字按上下或左右结构拆开来,用于组成句子来说话,让人知道表达的意思。是高沟地区特有的民间民俗。“拆字格”是高沟人流传的语言游戏,几乎人人会说,个个听得懂,由于形成习俗,随口说出来,也丝毫不觉得别扭,而局外人乍听,如堕入云里雾里。这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煞是有趣。当地不识几个字的人也会说几句,虽登不上大雅之堂,但由于广泛运用,还常用于社会交流活动,会造成活泼风趣,诙谐幽默的气氛,给人们平添乐趣。
据高沟籍老同志刘传福讲:“拆字格”可追溯到清代后期,那时高沟是商业重镇,民众富庶,引起盗匪的垂涎。当地人反击土匪扰乱社会,防止当地通匪人报信,便开始用“拆字格”。后来,人们仿效起来,地方上便普遍传开。传说清宣统三年(1911年),土匪郭中仿率军攻打高沟,清政府带兵的孙文明在民众配合下,苦战三个月,土匪被打得大败。孙曾在打击土匪的动员会上说:“要是土匪敢来侵犯,我们给他狠狠的才丁子(即打),诸位敢不敢?”众人应声道:“太女子了(即好)”,从此传为佳话,“拆字格”也就传开了,连附近的淮沭灌等地人,也会说几句“拆字格”了。
说在抗战期间,高沟镇长陪同一位八路军干部在浴室洗澡,只听高沟人说:“听说今晚十一框非、双人木(即土匪來),是吗?”另一位说:“管他呢,我又没有金二戈(即钱),足包(即跑)就是了!”这个干部听不明白,问镇长后才知其意,哑然失笑。
我在高沟上学时,家父的推进社同志有时晚上聚在一起时,也会说:“口人乙、三酉去吧(即吃酒)!”平时遇到狡猾的生意人,会说:“是个自大、化贝(即臭货)!”
有一天我到镇上去买笔时,突然遇到一个拉平车人,拉车的速度很快,边跑边喊:“快让开!当心撞你豆页子(即繁体头字)。”
行人多是镇上人,个个知晓其意,纷纷让开。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子,人们见到熟人带孕妇住医院生孩子时,常关心地问:“田力子(即男)?还是大撇捺子(即女)?”还有老人摇动窝篮时,哄幼孩睡觉常说:“拐磨拐,请舅奶,舅奶不在家。请小丫,小丫不听话,长大找不到好婆家。不是禾几(即秃)子,就是广林子(即麻)子!一跌跌个仰八叉。”
平时生活中,我们也会有意无意地说“拆字格”,比如遇到姓郑的,会叫说:“关耳子来了!”姓周的,会说:“框吉子来了!”姓王的就说:“一十一来了!”更有趣的是遇到姓徐、姓秦的来了,只说:“三人禾子(即徐或秦)来了!”有人打趣地说,因历史上有个秦姓奸臣改姓徐,故有了两姓合一的“拆字格”。
“拆字格”是高沟地区百姓因当时环境创造的文字游戏,现代已渐渐被人淡忘,也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