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文体 详情

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2024-06-05 09:54:53

■ 融媒体记者 吴 燹

 

让文化服务走进千家万户,这是我县作为向“文化强县”进军的一大追求。多年来,我县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通过补齐基层文化短板,不断提高文化服务水平,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全力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向上向好,赢得百姓的广泛赞誉。

文化服务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近年来,我县加大文化供给力度,打造文化服务主阵地建设,积极推进文化场馆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馆、曲艺馆、毛广淞爨体字艺术馆、纪念广场等一批重点公共文化场馆,17个基层电影放映厅、16个城市书房建成开放,17个基层文化站、372个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升级,建成4个智慧广电镇街,招募了千余人的志愿者,服务读者20多万人次,建立了全景阅读惠民“服务圈”。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创成“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我县凝聚多方合力,一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用心用情服务群众。县文化艺术中心主任翟永军说:“每年要通过100多场的送戏下乡和惠民演出,把排练的剧目,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深受群众喜爱。”作为涟水县淮剧团的掌门人,他全力以赴地推动淮剧走进群众,更好地服务群众。我县成功地打造了“村官三部曲”“党员三部曲”等一批精品力作,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让群众可知可感、可及可享,把“苏北乡村小戏”两度搬上了“首都大舞台”,淮剧“涟水现象”引起了业界关注。去年7月,全省基层国有文艺院团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我县召开,淮剧“涟水现象”得到了专家和领导的一致肯定,并迅速火爆“出圈”。

加大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我县还围绕群众需求,创新服务方式,满足群众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从“一般服务”到“精细服务”,从“我演你看”到“你看我演”,“订单式”的演出,让文化服务更加活跃。淮剧团的全体演职人员除了演出,大部分时间都走入基层采风,把创作目光向群众聚焦,在与群众生活中寻找正能量的主题,说农民的话,演农民的事,全面反映时代变迁和人民群众生活和思想的巨大改变,推出一批既有温度又有高度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坚持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为抓手,我县逐步将公共文化从“送文化”变为“种文化”,激发群众文艺创作热情,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受教其中。“百场千村文化行”“百姓大舞台,想唱你就来”“金秋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品牌,主题文化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周周有看点。打造农民艺术节、网络文化节、芦笋文化节、阿累读书节等十大文化品牌,每年开展送戏下乡120场次、公益文化活动3400场次。一大批艺人在线上直播烙铁画、面塑、结艺、淮剧等艺术,烙铁画直播时,点赞上万人次。戏剧抖音点击量超300多万人次。利用“行走的图书馆”“文化大篷车”等推动全民阅读、“文化三下乡”活动,特别红色经典扫码阅读浏览总量超200多万。11个本土非遗专场展示,开展面塑、烙铁画、淮海琴书、淮剧等非遗项目校园培训150多场次。国家一级演员许晴一有时间就到淮剧课后服务社团为中小学生传授技艺,千余名中小学生得到了淮剧艺术的滋养。

培育基层文化人才,加大扶持“涟水艺派”“文化涟军”力度,组织人员参加全省国有文艺院团暨濒危剧种民营院团团长素质能力提升活动,江苏省“百馆千站”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培训,开展春季人才艺术培训、暑期少儿艺术培训,坚持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和文化活动热心人为骨干,每年培养乡土艺人70多人,选派优秀文艺团队参加全国“百团会演”。平时,他们活跃在村组田头,以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载体,鼓励引导群众以身边人演身边事,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目前,全县共有百姓大舞台艺术团、圆梦普法工作室、一品梅健身舞俱乐部、遗韵演出服务部、芳鸣艺术团等5家优秀民间艺术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文艺团队;年均实施“送戏下乡”76场、“惠民演出”近50场、惠民活动3000多场,传播了社会主义新风尚,也涵养了乡村振兴的文化氛围。

 

记者手记: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各级党委政府除了强短板、提质效外,关键还要坚持活动带动,我县从群众参与度、群众满意率、活动总量及形式的多样性,逐步将公共文化从“送文化”变为“种文化”,激发群众文艺创作热情,推进群众性文化活动长效化、品牌化和地域发展,进一步放大淮剧艺术“涟水现象”,形成了文化服务常办常新、文化活动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让欢乐洒满安东大地。

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