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送戏下乡经验全市推广
文化惠民 坚守初心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通 讯 员 孙晓东
本报讯 今年以来,县文旅局以文化惠民坚守初心,以送戏下乡浸润民心,千方百计为群众送欢乐。4月29日,我县送戏下乡经验在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座谈会上作了交流推广。在此之前,已在省文旅厅召开的苏北五市送戏下乡工作座谈会上作了重点推介。
统筹资源,增加送戏下乡文艺产品供给。聚焦时代精神,反映群众心声,近年来,先后创作了《鸡村蛋事》《留守村长留守鹅》《村里来了花喜鹊》《哎呦,我的憨哥哥》等4部大戏和《鸡村大事》《一只袖章》等多部文艺作品,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五星工程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等奖项30多项,县淮剧团先后两次进京演出,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紫金文化艺术节、淮剧艺术节等重大节庆展演展示活动,年送戏下乡120场次。县淮剧团荣获全国和省“双服务”先进集体、全国文化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荣誉奖项、精品力作、展演展示,成为送戏下乡的力量之本、动力之源。组织实施“党员三部曲”创作计划,打破行业壁垒和体制障碍,继续聘请“村官三部曲”的主创团队加盟我县的戏剧创作生产,“党员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哎呦,我的憨哥哥》已于去年5月29日进行了首场演出。同时,突出涟水好人、文明创建、安全生产、移风易俗、疫情防控等现实题材,每年创作三句半、小品、摇滚快板等综艺节目不少于100个,不断满足受众分众化、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演出所到之处,观众有的拿出手机拍照,有的与演员合影,演员成了群众的偶像,剧中先进典型成为群众学习的榜样。
精准施策,拓宽送戏下乡服务渠道。在范围上,坚持流动舞台和固定点位相结合,巩固主阵地,扩大服务圈,增加覆盖面。每年确定5至6个镇街,每个镇街确定20至30个行政村,作为送戏下乡的重点镇村。在此基础上,利用“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金秋文化月、农民艺术节、芦笋文化节等主题文化活动平台,开展送戏下乡集中行动和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在内容上,坚持传统戏和现代戏相结合,既为老年群体送上《珍珠塔》《恩娶义嫁》《碧玉簪》《清明案》《平痕记》等古装戏,又为中青年群体送上“村官三部曲”、《哎呦,我的憨哥哥》等现代戏。在模式上,突出“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看戏”, 变“政府定单”为“群众选单”,探索建立“超市化”供应、“菜单式”服务、“订单式”配送的送戏下乡模式。
在渠道上,坚持线上线下双向发力,在疫情防控期间,一方面,坚持化整为零,组织剧团文艺小分队和全县50多支民间文艺团队,开展小型多样的送戏下乡活动,另一方面,开发云上听、云上唱、云上舞等网络作品,在网上推送或在线直播56期,仅县淮剧团的抖音号,戏迷点击量累计超过200万人次。在服务上,根据农时,及时调整演出档期,让群众闲时多看,忙时半干半看,充分利用全县823个镇街、部门和村居的微信平台,及时发布演出预告,提高送戏下乡的知晓率、影响力和吸引力,以信息发布引导群众前往观看,不折不扣完成省定76场、县定文化惠民44场送戏下乡任务。
通过压茬推进,基本实现“一村一场戏”的目标。健全机制,提供送戏下乡常态长效保障。县委、县政府将公益文化活动和送戏下乡作为全县民生实事,纳入科学发展考核目标,对省市确定的送戏下乡超出场次,县政府给予每场4000元的补助,调剂2000多平方米的房屋设施,建设淮剧团团部及其小剧场。解决资金90万元,委托髙职院校定向培养10名淮剧学员,实施“名师带徒计划”, 培养文艺骨干,通过采访采风、研讨交流、艺术沙龙、现场演出等形式,为演职人员搭建实践锻炼舞台。狠抓演出计划制定、演出协调安排、演出情况统计、跟踪检查督导等重点环节,根据演出场次,划拨演出补贴经费,确保专款专用,严格送戏下乡补助经费报批使用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