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网站首页 文体 详情

匠心筑梦 初心不改

2021-03-25 08:42:53

——记国家一级演员许晴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首批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优秀文艺人才,江苏省现代戏创作突出贡献个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建功巾帼标兵,淮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28届上海白玉兰配角奖榜首得主,淮安市道德模范和淮安好人……一个个荣誉加身的背后,她用自己的全部力量献身地方传统文化,用40多年的坚守,讲述了自己“匠心筑梦,初心不改”的故事,她就是许晴。


把敬业当作一种境界


面对演戏“词难背、曲难学、功难练”的三大难题,许晴用“苦”和“犟”,诠释了热爱淮剧艺术的匠心。角色不分大小,许晴始终牢记:“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她除了主攻小旦,还把花旦、武旦、青衣和老旦当着一种生活状态,就连被人瞧不起的彩旦,她也精心钻研,用几十年延续了几辈子的艺术生命。

今年已57岁的许晴,在《村里来了花喜鹊》一剧中,扮演“花喜鹊”角色,为了不让角色的年龄与自身年龄反差太大,这位白玉兰奖获得者,硬是勒紧裤带少进食,在短短时间内瘦了十几斤。《村里来了花喜鹊》赴北京演出当天,她打吊针,一直从涟水诊所“打”到高铁站。从艺40多年,日积月累的身体透支,双膝关节已经难以长久站立,包里经常带上自己的“小锅饭”——膏药,但只要上了舞台,剧烈疼痛已抛在脑后,因为为群众多演戏、演好戏是她的初心。多年来,她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百姓抒情,为人民抒怀,每年随团120多场的演出,在淮剧市场受到严重冲击时,她凭借自己的执着坚守,师从淮剧名家裔晓萍苦练深造;剧团工资发不出,排戏经费严重不足,她和她的剧团人一起凑钱,买来了“村官三部曲”的轰动效应。作为淮剧传承人,不仅承担起“师带徒”的责任,幸福里等学校留下她的足迹,在学员身上,从唱腔到形体、从化妆到服装,都留下了她的影子。


把精湛当作一种追求


全神贯注成就事业,精益求精成就梦想。有一段时间,她在舞台上每一句唱词都用力,每一个动作都用劲,结果观众反映“千人一面”,也有同行老师指出“演的人物似乎不像”。

如何演像人物、演活人物?许晴在苦闷之余,开始用心思考,她觉得戏曲表演是生活的艺术提炼,生活是艺术的原型。

她抓住一切时间和机会,观察生活,深入生活,在菜场,她会静静地观察那些卖菜的农妇和买菜的市民;在公交车上,她会静静地观察那些南来北往的乘客,聊生活趣事,侃市井万象。许晴尤其注重送戏下乡下基层演出,在露天舞台边上,她经常与农村大婶谈家长里短,话苦辣酸甜,农民的语气特征、动作习性和表达方式,常让她震撼,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家境,不同的情感历程,使得生活中每一个人物都是生命的个体,她用心关注、用情记忆,在艺术仓库里贮存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和生动的声音。

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一个细微的动作、表情,绽放的是许晴精湛的艺术光辉。在创作演出大型现代淮剧《鸡村蛋事》,分配角色时,编剧、导演建议许晴饰演剧中的彩旦——鸡婆,全剧八场戏中,鸡婆只有一场半戏,演员展示的戏份很少,然而,许晴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艺术挑战,也是对自己多年表演积淀的艺术检阅,她愉快地接受了角色,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鸡婆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中:她调动生活积累,在平时观察生活的人物群像中,努力捕捉“这一个”鸡婆,为了熟练地表演一个养鸡妇女对鸡的呵护与嬉耍,她来到了乡下亲戚家的农庄,观察养鸡人与鸡作伴的一言一行,在唱腔上,突出喜剧人物的谐与趣,在表演上,突出鸡婆这个人物的泼辣与豪放,运用手中的芭蕉扇,抖、翻、勾、转、扬、落、指、拍、推、劈……


把创新当作一种生命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许晴,咬定青山不放松,在现代戏彩旦之路上独树一帜,一路飘红。

她是淮剧演员,却大胆跨界扬剧,应邀在镇江市出品的大型现代扬剧《花旦当家》中饰演白菜花,她既继承了扬剧彩旦的传统表演,又融进了她自己独有的淮剧现代戏彩旦的表演风格,把一个温中有火、静中有动的江南农村妇女“白菜花”,刻画得活色生香,她与《花旦当家》,先后荣获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榜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在上海、在广州、两次在北京舞台频频掀起红盖头,中央电视台“空中剧院”栏目播放,许晴在《花旦当家》中的新喜剧表演,也载入了百年扬剧的史册。

她跨地区主演盐城市阜宁县淮剧团出品的大型现代戏《十品半村官》,勇敢担当起女一号蔡花。许晴一改戏路,把蔡花往善良、多情、娇美上演,在人物的平凡中突出性格的喜剧性;阜宁,是东路淮剧的重要发源地,许晴将东西路淮剧合二为一,相得益彰,她用朴实的表演方法,再现了一个盐阜地区农村女子的轻喜剧性格形象。许晴主演的《十品半村官》,先后被国家文化旅游部列为“全国剧本扶持工程项目”、“全国现实题材创作作品计划”、“江苏省现实题材创作作品计划”、江苏省二十台优秀现代戏大运河沿线巡演剧目,荣获盐城市文华大奖。

在《村里来了花喜鹊》剧目中,为了演好“花喜鹊”,她带着行李,借房居住;儿子儿媳不解,家里长辈反对,尤其是一岁的孙子日夜哭喊要奶奶……许晴几次在自家的窗外默默落泪,她想回家,然而她更想到戏比天大。多少次咬牙低头走进借来的十几平方陋室,背剧本、吟唱腔、练表演……她首次提出,彩旦表演要有文化支撑,彩旦人物要有艺术审美,她不再追求肢体语言的夸张,着力在彩旦的喜剧张力和心灵开掘上,艺术地再现喜剧性人物的悲悯情怀与人性况味。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