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网站首页 法治 详情

我县全力推动法律进村入户到人

2023-04-07 11:24:01

育人才 建阵地 造氛围 优制度


■ 融媒体记者 吴 燹

 

3月的涟城街道庵园村,花红柳绿,村容整洁。应邀而来的街道文艺宣传队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进行普法宣传,他们用不同的文艺形式向村民们宣传宪法、民法典,以及反诈骗等方面的知识。村民王松然高兴地说:“这些寓教于乐的普法宣传,到嘴到肚,让我们懂得如何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希望这样的法治宣传越多越好。” 2022年至今,庵园村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38场次,开设法治讲座36场次。今年初,该村获得省级法治民主示范村殊荣,这是我县推进法律进村入户到人结出的又一喜人成果。

培育法治人才。没有法治人才,依法治村就不可能做好。我县坚持德法兼修,以强内功、夯基础、重实效、接地气为抓手,持续加强农村法律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将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作为重点,去年,我县累计培育“法律明白人”956名,他们活跃在村组田头,为群众释疑解难。做“法律明白人”,办法律明白事,这些 “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大多数是从村“两委”、农村党员、妇女代表、大学生村官等人员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具有较好的法治素养和一定法律知识,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让懂法的影响不懂法的,让懂法的带动不懂法的,实现培育一人、带动一片,让法律真正走进百姓心中,真正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创建法治阵地。推动法律进村入户到人工作要求,厚植法治文化土壤,我县以重点普法对象为突破口,打造特色法治主题文化公园,优化法治长廊、法治广场,将法治宣传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拥有省级法治红色文化阵地的岔庙镇洪滨村将抗日名人、抗日历史等内容融入其中,让群众在学法的同时感受我县特有的红色历史文化。红日大桥法治文化广场占地5万平方米,开放至今,接待游客30多万人,他们将宪法“搬”进广场,将自然景观与“宪法宣誓小广场”“大型法治浮雕墙”等法治文化完美结合,是一个以宪法为主题的省级法治文化阵地。目前,全县共建成3个省级法治文化阵地。

如今,一大批法治阵地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元素、注入新内容、发挥新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县创新打造“法治快递进万家”服务品牌,在“快递小哥”中挖掘培养40多名“法律明白人”,实现全县10%快递包裹件印有法治元素,打造5个法治主题快递营业网点,注重互动交流、共享体验,将绿色邮路变成普法之路,让法治精神走进千家万户。2022年度,我县成功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0个。

造浓普法氛围。我县建立“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谁用工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制订“八五”普法工作任务清单和考核评价标准,进一步营造普法的良好氛围。一是创作法治曲艺作品,将法治元素融入淮海琴书、淮海小戏、淮海锣鼓,走进村组地头开展宣传。开发“涟小司”等亲和力强、群众接受度高的普法动漫形象,创作法治动漫系列作品,深受群众喜爱。二是深入乡村推进“民法典进农村”。成立“八五”普法讲师团,列出“课程式”普法菜单,发布“普法小视频”,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解读民生热点相关法律法规。三是主动适应“自媒体”时代,积极构建“互联网+普法”新格局。县司法局上线“掌上法律顾问”服务,推出“你点我讲”免费法治讲座月,深化法律“专家门诊”活动,形成“掌上微管家”“学法微课单”等精细化服务系列载体,不断探索“大数据+法治文化宣传”新模式,开展常态化、立体化和多层次的线上线下宣传活动,“一站式”解决村民法律难题。

优化顾问制度。近年来,我县探索法律顾问长效化管理制度,把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工程作为全面依法治县、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来抓,定期邀请法律顾问上门开展法治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工作。公示村(居)法律顾问二维码、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方便群众及时进行咨询。村(居)法律顾问微信群,定期推送群众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法律知识。去年,全县371个村(居)法律顾问和法律顾问微信群实现全覆盖。

与此同时,我县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根本出发点,成立村(居)专业法律顾问法律服务质量评估小组,结合干部群众、服务对象对法律顾问服务时效、有效程度、满意度等进行综合测评,评估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有力地推动了法律进村入户到人工作不断提质增效。

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