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获国家级荣誉:一所乡村小学的科技逆袭之路
■ 融媒体记者 朱 云
当乡村校园的操场上响起无人机的嗡鸣,当编程教室的屏幕上跳动着孩子们编写的代码,当模拟飞行操纵杆前的少年们专注地“翱翔”于虚拟空域——涟水县高沟中心小学用三年时间,让科技的种子在乡村沃土中生根发芽,更实现了从“资源匮乏”到“国赛领奖”的华丽逆袭,为乡村教育的科技突围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切的起点,源于该校对乡村孩子未来的深远考量。学校领导团队深知:科技教育是打破城乡教育壁垒、拓宽乡村少年成长边界的关键,于是率先提出“科技兴校”发展路径,为学校科技特色建设锚定方向。他们多方奔走、精心遴选,组建起一支“肯钻研、爱学生”的科技教学团队,让乡村少年的科技梦想,有了引路的“灯塔”与前行的“舵手”。从2023年蹒跚起步的模拟飞行项目,到2025年国赛奖牌零的突破,这所乡村小学以“不服输”的韧劲,绘就了一幅乡村少年逐梦科技的动人画卷。
2023年,是该校科技教育的“启航之年”,也是师生们“啃硬骨头”的一年。彼时,乡村学校的科技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专业的模拟飞行训练设备,老师们便四处搜集学校老旧电脑,拆解、调试硬件,用软件模拟训练场景;缺乏系统的教学经验,辅导老师们就抱着赛事规则手册熬夜钻研,对着教学视频反复练习操作技巧,常常在办公室忙到深夜。为了不耽误正常教学,学校将培训安排在社团活动与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傍晚的校园里,科技教室的灯光总是亮得最久——孩子们手指在键盘上反复练习操控指令,额头上渗着汗珠却眼神坚定;老师则在课桌间穿梭,手把手纠正操作姿势,轻声讲解战术技巧。有学生为了熟练掌握一个飞行动作,每天提前一小时到校加练;有老师为了帮学生解决编程难题,周末专程跑到县图书馆查阅资料。这份师生同心的执着,很快迎来了回报:首次参赛,该校便在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中斩获市一等奖12人、二等奖20人,省一等奖8人;模拟飞行项目更是一鸣惊人,2023至2024两年间,累计拿下省赛一、二、三等奖各20人,国家级奖项26人。今年“国家一等奖”的荣誉证书寄到学校时,孩子们欢呼雀跃、互相拥抱的场景,让全校上下更加坚定了“走科技特色路”的决心。
2025年,该校的科技教育迎来了“跨越之年”。在县委县政府与县教体局的关心支持下,学校斥资100多万元,建成了模拟飞行教室、AI智能教室与编程教室。崭新的模拟器、先进的编程设备、沉浸式的教学场景,让乡村孩子第一次拥有了与城市学生“同频”的科技学习环境。教室里,孩子们触摸着从未见过的智能设备,眼中满是好奇与向往;老师们则抓紧时间参加专业培训,将新设备的功能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让优质资源真正转化为教学实效。同年,该校的科技教育更迎来了“突进之年”,在赛场上结出了耀眼的果实。这一年,学校科技战队实现了国赛奖牌零的突破的历史性跨越:模拟飞行省赛中,3枚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闪耀赛场,12名学生获一等奖,团体总分跃居全省第三,荣获省优秀组织奖;国赛舞台上,2枚银牌、3枚铜牌再添荣誉,12名学生摘得一等奖,24名学生分获二、三等奖,学校拿下全国优秀组织奖。多名老师获评“全国优秀辅导老师”,他们手中的证书,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学校科技教育团队“深耕细作”的见证——这支队伍用三年时间,从“门外汉”成长为“专业者”,用耐心与专业为乡村孩子搭建了通往科技世界的桥梁。
如今的高沟中心小学,已成为照亮乡村孩子未来的“一束光”。从2023到2025,从乡村校园到国赛领奖台,该校的“科技逆袭”之路,不仅改变了一个又一个乡村孩子的成长轨迹,更向外界传递出一个有力的信号:乡村教育并非“科技洼地”,只要有清晰的规划、执着的坚守与精准的支持,乡村少年同样能在科技的天空中飞得高、飞得远,而这束从乡村校园点亮的科技之光,更将为全县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