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

网站首页 教育 详情

静待每一朵花盛开

——记淮文外国语学校教务处主任吕莲

2025-09-15 09:14:19

■ 融媒体记者 徐 强

 

德雅校园,有位良师。吕莲,淮文外国语学校教务处主任兼级部教学副主任。2009年,从扬州大学硕士毕业后,她正式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初中英语老师。

十六载春秋更迭,是课堂上学生们专注凝神、求知若渴的眼眸,是解出难题时他们嘴角上扬、会心一笑的面容,是毕业多年后他们仍铭记于心、脱口而出的叮咛……这些平凡却珍贵的瞬间,汇聚成她始终以学生为先,积极践行“爱与奉献”教育理念,用专业与坚守静待每一朵花盛开。

 

“老师,谢谢您没有放弃我”

 

“老师,谢谢您没有放弃我。”这句发自内心的感谢,来自一位因家庭困境而自我封闭的学生。

吕莲记得,当时她坚持每天课后留下来,从学生喜欢的话题聊起,慢慢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当这个内向的孩子终于主动开口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吕莲真切地感受到,教育里的“爱”,就是要看见并尊重每一个独特灵魂的成长需求。后来,这份爱被她融入深夜打磨的教案和作业本上长长的充满温度的评语里。“奉献不是牺牲,而是敬畏教育规律,陪学生慢慢成长。”吕莲坚信,当孩子们从迷茫到笃定,便知这份付出会化作生命的力量——这是教育最动人的回响。

教育最美的力量,往往藏在老师躬身的细节里。发现家境困难的学生总躲着吃午饭,吕莲会以“班级劳动奖励”名义送去餐券;面对青春期的敏感矛盾,她总会先听学生说再引导;曾有个叛逆的男生上课总是打瞌睡,家访时发现他因父母离异自我封闭,她便邀请他担任“班级纪律监督员”,后来他不仅不再瞌睡,还在校运动会上为班级拿下长跑冠军;从设立“班级议事角”让学生自主制定班规,到组织“小组成长挑战赛”激发互助意识,再到用班会课分享彼此的困惑与梦想……教育从来不是说教,而是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看我的”,最终化作孩子们心底的“我懂了”。

班主任十年的背后,珍藏着无数令吕莲难忘的故事,最触动她的,是毕业季孩子们写满祝福的信笺里,字里行间满是“被看见、被需要、被爱着”的痕迹。

 

“让英语课堂真正活起来”

 

教学实践中,吕莲努力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化为一个个真实的教学场景。

起初尝试小组讨论时,吕莲发现分组要么“学霸抱团”要么“摆烂扎堆”,讨论时常常冷场或变成一人主讲、 其他人旁听。后来她设计了“三层任务卡”和“角色轮换制”,让每个组员轮流担任“记录员”“质疑员”“总结员”。实践证明,学生之所以觉得“学英语没用、没乐趣”,是因为他们始终是“被动接受者”,当他们渐渐察觉知识点就在自己的生活故事里时,会发现原来“我”才是课堂的主角,英语是“我”的工具,不是老师的任务。这种从“要我学”到“我要用”的转变,让吕莲深刻意识到,只有当每个学生都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时,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吕莲特别注重搭建循序渐进的学习支架。她鼓励不敢开口的学生,尝试用“单词+手势”来混搭表达;她把背单词设成“升级打怪”,把语法学习设成“侦探破案”;她把课本内容换成学生们的日常——讲“购物”会聊“买球鞋砍价”,学“天气”会吐槽“体育课又下雨”;她引导大家争当“创作者”,在小组编“课间梗对话”,用英语说“作业借我抄下”、画“家庭糗事漫画配英文”……这些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

目送一届又一届学子迈向远方,吕莲指导学生多次在省市级作文大赛中获奖。“慢慢来,每一步扎实的课堂探索,都会成长为自己的专业底气。”吕莲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那个让学生觉得“因为有你,我更爱学习”的老师。

 

从“低头教书”到“抬头看路”

 

“名师工作室和骨干培育站对我来说,一个提供深耕实践的土壤,一个打开瞭望远方的窗口,让我从‘低头教书’的独行侠,变成‘抬头看路’的同行者。”作为县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成员和市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育站学员,吕莲表示。

在这里,吕莲逐渐从单打独斗的教学实践者转变为善于学习反思的研究型教师。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备课思维的转变:从过去重点关注“知识点是否讲透”,到现在更关注”教学设计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依赖个人经验解决问题,到习惯查阅文献、请教同行、开展小范围教学实验。去年,在一次尝试开展英语戏剧教学时,吕莲先在工作室团队配合下进行学情调研,再借鉴培育站学到的“阶梯式剧本改编法”,从一句台词的短剧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与表演。这种“实践-反思-优化”的循环过程,让教学改进更有依据和成效。

近年来,吕莲先后有多篇论文在市斩获一、二等奖,其中2篇公开发表。“好的教学,是让学生从‘被动接收’变成‘主动生长’,而教师的角色,是搭建让这种生长发展的‘脚手架’。”在各类市县教学教研交流研讨中,吕莲也常常和同仁们分享自己的心得,“双减”背景下的减负增效,教师应该去琢磨如何砍掉机械抄背、题海训练,把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融入课堂,用“轻量化任务”让英语回归工具属性,让学生在表达中学会辩证思考,从“能考”走向“会用”。

教育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温暖奔赴。未来,吕莲将计划探索“跨学科英语实践”新路径,引导学生用英语讲科学实验、编历史小故事,让语言真正成为连接各学科的工具;深入研究“乡村学生的英语表达自信培养”课题,结合乡土资源设计更贴地气的表达场景,让孩子们敢说、想说。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