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网站首页 教育 详情

“爱心课堂”让留守儿童学有所教

——南集镇“王圩课后辅导站”探索乡村教育振兴新模式

2025-04-16 08:54:42

■ 通讯员 李 芊 郑德祺

 

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受客观条件限制,家庭教育相对薄弱、培养资源较为缺乏。为破解他们获取知识难、情感关怀少的现实困境,2015年春天起,南集镇王圩村兴办课后辅导站,秉持“爱心托管、助学圆梦”理念,利用寒暑假等开展免费托管、义务辅导活动,累计看护、教育学生1000余人次。小小辅导站成为孩子们放学后的“另一个家”,成为人人称赞的“爱心课堂”。

“在这里,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问老师,还能与同学们一起看书、做游戏,我喜欢来辅导站。”王圩村的朱紫宣小朋友说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或许辅导站很小,几盏明灯氤氲着淡淡亮光;辅导站却又很大,藏着小朋友们大大的梦想,为南集扎实办好基础教育源源不断注入温暖动能。

从“一”到“多”,“种子”萌发希望。王圩村课后辅导站“创站元老”、南集中心小学退休教师周祝君常说,“少年儿童是家庭的未来,更是国家的希望。”20世纪80年代起,他便常应家长邀请,在星期天无偿辅导学生课后作业。寒来暑往,在长期的观察中,周老师深刻意识到破解“课后教育真空”,不能完全依赖“单枪匹马”奉献,需要机制和系统性的帮扶举措。在镇党委领导下,该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村部会议室改造为活动场所;由助学支教志愿服务队牵头,联合高校支教队伍与社会公益力量,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争取多方资源,为辅导站更新图书,多次接受省、县多媒体设备、桌椅等爱心捐赠;爱心企业捐赠文具、书包等。终于,政府、企业、学校、社会携手,一座“家门口的成长港湾”拔地而起,王圩村的小朋友就此有了课后参与活动、获取知识的固定空间。

从“难”到“暖”,“蓓蕾”孕育变化。“‘一只手机玩一天,一闹脾气就翻天’成为这里不少留守儿童的常态。”王圩村党总支书记朱小虎说,“教育引导孩子们增强主动意识并正向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实践需求、情感需求,是我们课后辅导的难点,也是必须要改变的重点。”为此,王圩村“爱心课堂”搭建起“课业辅导+艺术启蒙+农耕实践+心理疏导”四维课程体系,教师们轮流值班,回应同学们课程学习时的疑难问题,组织“五老”志愿者与同学们共同寻访“抗日大饭店”等革命纪念地,举办讲故事竞赛、耕读园种植等活动,同步提升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呵护大家关注自然、热爱生活的纯真童心。渐渐地,躲在角落的孩子开始主动回答问题,爱闯祸的“调皮大王”成了图书角的管理员,不少同学还自发成立“互助学习小组”。从“难”到“暖”,喜人的变化悄然发生。

从“育”到“兴”,“枝叶”生长理想。“爱心课堂”的创立与深化,既是解决现实困难的举措,也是南集镇贯彻落实涟水“教育强县”战略,重构乡村教育生态的“破题”之举。探索教育资源激活的实现路径,“爱心课堂”从镇村干部中“邀”,从“五老”人员中“请”,从教育机构、社会组织中“引”,10年来,助学团队逐步壮大,目前稳定在12人,基本满足运营需求。探索教育服务拓展的靶向用力,活动有声有色,“名头”出彩出圈,如今的“爱心课堂”已经走出王圩,吸引了来自南集其他村居甚至是周边镇街的儿童参加活动。探索教育影响发挥的创新模式,孩子们在“爱心课堂”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后,成为家中的“小大人”“小老师”,带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重视家庭教育;作为村民关注的焦点,“爱心课堂”还塑造了积极向上的邻里氛围,村民主动参与站点维护,“教育共建”渐趋成势。

当童年不再被留守定义,共建共治的教育星光将温暖更多稚嫩的梦想。“南集镇将扛牢职责使命、做好教育文章,深化总结王圩课后辅导站工作经验,在全镇范围内创新转化、精准推广,实现‘王圩样本’向‘南集品牌’的蝶变,让每一名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镇党委书记汪树安说。

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