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幸福娃面塑工作坊”亮相省中小学生艺术展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通 讯 员 陈皓月 何晓云
本报讯 近日,以“绽放艺术风采、激发强国力量”为主题的江苏省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成果展评在苏州开幕,我县非遗实践基地——涟水县幸福里实验小学“幸福娃面塑工作坊”应邀参加展演活动。
面塑艺术作为淮安市级非遗项目,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据文献资料记载,汉代就有面塑存在。宋代《梦粱录》中记载了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的习俗。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发现的唐代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墓中出土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清代,出现了以做面人为生的手艺人,到现今,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存着面人制作的手艺和习俗。
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关于文物非遗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非遗活起来”工作方针,积极探索多方式多途径保护文化传承之路,切实增强文物非遗的生命力和传承力,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传承中积极创新,让文化传承保护焕发新活力,通过把涟水非遗历史文脉的梳理推介和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充分结合,并进行本地化、定制化、生活化的展示,进一步着力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阐释、转化工作,长期组织苗福桂、许桂富、薛帆、朱中国等20余名传承人开展“名师带徒”计划,并进行公益培训200余场次,以及“非遗进图书馆”“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系列活动100余场次,推动了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协助指导今世缘旅游景区投资6000万元的非遗保护区提升改造项目;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打造“百姓大舞台”“曲艺周周见”“曲艺村村行”等非遗文化品牌。对传统工艺,充分挖掘技艺与文化的双重价值,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展示,推动传统工艺走向现代生活,不断提升涟水非遗项目知名度和美誉度。截至目前,已拥有高沟酒酿造技艺等5个省级非遗项目,高沟捆蹄制作技艺等18个市级非遗项目,铁艺等93个县级非遗项目。其中有吴建峰等4位省级非遗传承人,苗福桂等39位市级非遗传承人,薛帆等148位县级非遗传承人。
据悉,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是全省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展示美育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我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类别最全、影响最广的中小学生艺术赛事。本届成果展评为期两天,来自全省各设区市的80个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成果参加现场展评,其中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20个,教学案例10个,教学研究10个,实践活动20个,校园文化20个。幸福里实验小学“幸福娃面塑工作坊”是全市唯一应邀参加展演活动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