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点燃乡村孩子的“科学梦”
■ 融媒体记者 朱 云
他常站在儿童视角,追求充满生命力的科学探究活动。他说,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要让他们在探究中体验科学乐趣。他是涟水县陈师中心小学副校长、陈师乡村少年宫圆梦服务队队长李斌。
陈师乡村少年宫位于陈师中心小学内,20世纪80年代,村小“第一枚科技种子”在一位叫刘华的普通教师手中萌芽,40多年后的今天,在李斌的带领下,陈师乡村少年宫已成为一支拥有“优秀科学教师”“优秀科技辅导员”“优秀教练员”17人和科技志愿者辅导员21人的“圆梦队伍”,这所村小先后培育出国家及省级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全国新时代好少年以及省美德少年20人,100余名孩子获得全国、全省机器人创意大赛特等奖等奖项。陈师乡村少年宫因此被评为“江苏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省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基地”。李斌先后获评“江苏省优秀辅导教师”“市最美教师”“市师德模范”“淮安青年科技奖”“市科技之星”“市科技志愿者先进典型”“市小学科学领航教师”等荣誉称号。
结缘科教 扎根乡村育桃李
2000年,从师范学院毕业的李斌,来到了陈师中心小学,成了一名老师。今年,是他在乡村小学工作的第24个年头。是什么让一位老师在科学教育的道路上坚持了二十多年,他说是因为光,因为孩子们眼中闪耀的光亮。“那是对科学的好奇,对未知的希冀,对学习的渴望。我要努力让每个孩子亲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并运用科学,积极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希望我所从教的每名学生都能做到眼里有光,心中有爱。”李斌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这门神奇的学科上,如何把握住趣味性,让学生不仅仅是机械性的练习,而是主动探究,这是李斌一直努力的方向。他在科学课堂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孩子们在做中玩、玩中学、学中思。希望通过科学课给孩子播下一颗科学的种子,挖掘探索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
传道授业 点亮农村娃的“科学梦”
李斌认为,广袤的农村大地也是创新的广阔天地,在李斌和一众队员的带领下,陈师小学成立了学校少年科学院,科学院下设机器人、航模、科技创新、科学幻想绘画、环保、气象、种植养殖和标本制作8个科技社团(研究所)。
不受百炼难以成钢。2010年开始,为培养和激发村娃们的好奇心,服务队设计了一系列丰富有趣的课程设计、科技活动等来引导创新:带领学生围绕陈师境内刘洪河开展的环保调查活动;跨区域到洪泽湖、白马湖、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等地开展淮安水利与气象研学活动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视野得到开拓,潜能被充分激发。
走向国赛 描绘崭新科技画卷
稚嫩的眼睛仰望星空,背后是一双双奋力托举的手。经过艰辛而充满挑战的积累、实践,随着服务队的科技教学实践成果通过国家、省级以上比赛的屡屡获奖,这所“村娃科学院”开始进入教育界和科技界的视野。2017年江苏省金钥匙仿生机器人创意大赛中,少年科学院的4名同学荣获综合特等奖、综合和创意2个一等奖等数个奖项。同年5月,学生张新宇参加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电脑机器人竞赛(江苏赛区)灭火项目竞赛,获该项目冠军,获得参加第十八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电脑机器人竞赛的江苏唯一参赛权,并获灭火项目一等奖(亚军)。2018年,村娃陈志远、赵振杰被聘为“江苏省少年科学院院士”。“温水、油灯孵小鸡”“养蚕防僵”“养兔防病”等十余项学生科技活动成果被投入运用。
服务队最终撕掉了农村孩子学科技是“异想天开”的标签,开始向着更大的目标进发。2018年12月,“村娃科学院”的郝茜米参加第十届江苏省青少年普及机器人大赛“WER-信息时代”竞赛并荣获一等奖,在李斌的指导下,郝茜米同学利用物联网传感器设计制作出“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智能鱼池”,获2019世界物联网博览会青少年物联网创新创客大赛物联网创新赛一等奖,2021年12月,郝茜米被评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2023年8月,孙丽同学被聘为“第十一届江苏省少年科学院院士”,她撰写的《关于涟水美食“高沟捆蹄”研究与推广的建议》获评“小五年规划——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计”科学建议小学高年级组一等奖,并被评为《少年号角》杂志十佳科学建议,受邀在第十一届江苏省少年科学院院士评聘颁奖大会上对研究成果进行分享展示。近年来,“村娃科学院”累计有100余名学生在省、市和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获奖,为农村家庭培养了李锦涵、王天雨、郝茜米等一批懂编程、会编程的新时代少年。
李斌说,他和学生们用事实证明,只要为梦想奋斗、不懈拼搏,没有优越环境及物质条件的农村小学生也可以点燃自己的“科学梦”。这些散发着耀眼光芒的孩子身上,凝聚着他最初也是最终的梦想,播撒更多的科技种子,并呵护着它们在这群村娃的心里扎根、发芽、成长,就是他人生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