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特色发展 求质量提升 在“县中振兴”建设征程上砥砺前行
——访江苏省涟水中学负责人胡恒进
■ 融媒体记者 朱 云
“近年来,江苏省涟水中学紧紧围绕县委‘2233’发展战略,锚定‘内涵’‘质量’两个方面,科学研判、精准监测,谋求学校优质特色发展,加快县中振兴步伐,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涟水高质量跨越发展贡献教育力量。”日前,江苏省涟水中学负责人胡恒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打造载体,追求特色发展广辐射。立足基准点,发掘助推点,实现项目创建定点开花。以省级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为蓝本,深入项目研讨,寻求课程基地向着纵深发展,实现省级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的结项和省级生态文明实践基地、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优秀基地建设的有序推进。立足突破点,找准增长点,实现课程开发落地生根。以“国学生态”两个省级课程基地为依托,制订校本课程的开发规划和优化方案,按章依序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已开发的国学课程、学科生态课程等极大地丰富了学校课程内容,初步彰显学校特色发展魅力。立足交汇点,聚焦出发点,实现育人活动丰富多彩。突出两大课程基地育人功能精细化、智能化建设,通过传统礼仪、乡土文化等方面研究活动和果蔬种植、农作物种植实践等活动,拓宽了育人路径,增强了育人效果。
牢记使命,突出内在动力深激发。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优质团队。坚持思想铸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逐步打造“四有好老师”团队,为学校发展增强后劲;推进青蓝结对工程,加强传学帮带,开展优课竞赛活动加强实战锤炼,为教师成长搭建舞台;精心编制教师“成长发展规划”,建立追踪式培养档案,不断推动教师逐步成长为名师,为学校发展积聚智力;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大课堂开放力度,成立学科核心团队,推出与学情吻合的高质量集体教案,实现了质量在教学改革中提升。强化优生培养,重塑辉煌品牌。优生群体培养坚持推进基础培优工程,按原则精选培优师资、遴选优生群体、确定培优内容、制定培优策略,常态化、系统化,有重点、有目的地推进基础培优工作;积极实施全员导师制,按照“六科捆绑、弱势对位、全程跟踪”的原则,做好边缘生转化,保证高考一二本录取率的再提高;多维探索升学多赛道,在深入研究综合评价、专项计划、强基计划等招生录取办法的基础上,积极与资深教育机构合作,保证竞赛辅导的实效,扩大“一评价、两计划”的录取人数;注重探索育人多路径,及时设立艺术班,力争放响文化、艺术一流名校“双响炮”。开展特色活动,落实五育并举。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形成了以“劳动活动、科技活动、体育活动、才艺展示活动”为主体的活动育人体系。以社团为载体,依托“读书节、戏剧节、生态节、体艺节、国学节”五大主题“校园节”系统开展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特色活动,同时探索形式更新,做优品牌项目,扩大特色发展影响力,凸显特色发展表现力。
把准机遇,着力发展愿景精谋划。坚定“巩固一批、再添一批”的建设思路,力争5年内建成高品质示范高中培养学校。巩固已建成的两个省级课程基地、已获得的省市级教学成果、已形成的育人模式和已取得的育人成果,争取3年内完成县市审核与推荐。通过努力再增添一个省级课程基地、再获得一两个省级以上表彰、完成校园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信息化功能教室的改造、建成“智慧校园”和“智慧教室”,力争5年建成高品质示范高中培养学校。坚定“做优一批、规划一批”的发展构想,力争5到8年建成高品质示范高中。全面做优课程基地建设、教师团队打造、品牌课程开发、活动品牌项目、省级以上教学成果与前瞻性项目的深化研究,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特色项目;规划好与国际著名高中的交流合作、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与国外同行开展研究的途径和方式,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度和认可度的品质项目。
挑战和机遇并存,江苏省涟水中学将始终立足“建设教育强县、擦亮‘教育之乡’名片”,以“再创涟水教育辉煌”目标为引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以实际行动为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添彩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