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学校发展史 怎一个“拼”字了得
■ 通讯员 金厚武
日前,涟水金城外国语学校迎来了十五周年华诞。十五年风雨兼程,春华秋实;十五年奋力拼搏,踏浪前行。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民办学校”“江苏省模范民办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等200多项市级以上表彰。金城人用自强、拼搏和执著在安东这片厚重的土地上书写着诗意的教育。累累硕果,是金城人努力奋斗的结晶;块块奖牌,是金城人不懈拼搏的见证。金城外国语学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 “拼”的历史。
人们常说,“爱拼才会赢”。今天的金城人,正以学校创办人刘伯晓“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拼”的强大引擎,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在“办好教育,回报社会”的路上,以“拼”开道,高歌猛进。
一流的校长领衔,专家管理学校。一流的教师团队,来自于全国16个省的教师组成了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设施,全校180口教室全部升级为纳米智能黑板+智慧教学,成为江苏第一校。一流的管理措施,灵活的机制,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一流的服务,对学生,在生活上比妈妈想得更周到,在学习上比爸爸看得更高远。一流的教学成绩,小学、初中、高中全都领跑同类学校。
副市长王向红(时任涟水县委书记)在调研学校时称赞说:“涟水金城外国语学校不忘初心,充满信心,一路走来,发展蓬勃向上不容易;持续加大教育投入,规范内部管理,提升教学质量不容易;做到安全责任无事故,为政府办人民满意教育积极分忧解难、提供支持不容易;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容易。”
这么多的成绩,哪一个不是金城人用心血与汗水拼出来的。学校董事长刘伯晓是一位残疾人,但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用拐杖丈量着自强不息的人生,以残疾之躯托起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求学梦。办学的艰辛,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拼出了个金城学校,拼出了个残疾人照样能干大事业的典范。
回想2005年前后,县城有五所民办学校,现在只有金城一所纯粹的民办学校。金城学校存活了下来,并且发展得很好。试问,不拼,能行吗?
刘伯晓在今年秋季开学工作大会上,对全校师生提出了“人人合力拼上前”的号召,他说:“众人划桨开大船,一要有我就是船长的担当精神;二要有我就是船夫的奉献精神;三要有同力同向大家心相连的团队精神;四要有号子一喊千帆竞的拼搏精神。”
以金城学校三个学部为例,小学部在县里曾经组织的教学质量调研中,全县五十几所小学,金城小学一下子由以前的十几名进入前三名;初中部除去个别无可比性的学校外,金城初中就是第一;高中更是排在全市同类学校的前列。这着实让人惊叹!毫不隐讳地说,金城学校的生源存在先天性不足,但现在竟然取得这样的进步,谁能说,这不是拼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国际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今天的“金城现象”,证明一个同样的道理:拼,才有活路!涟水有那么多的学校,要想生存,也就是活下来,不拼是不行的。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意思是说,一个人必须经历一番历练,才可担大任,这个历练的过程正是拼搏的过程。金城学校的掌舵人,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责任有多大,于是,他带领金城人奋力拼搏,一路向前!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末位淘汰制”“一票否决制”“责任追究制”“零失误达标制”等56项规章制度,无论哪一样都需要去拼,在拼中,他们迎来了一路繁花、累累硕果。换句话说,因为他们的拼,所以今天的成绩也就成了必然。
事实告诉人们,任何一个单位的兴旺、一项事业的成功、一个梦想的实现都需要“拼!”拼,才有活路;拼,才出成果。
我们有理由相信,涟水金城外国语学校在拼搏的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因为,他们深谙“拼,才有活路!”的道理!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在这美丽的季节,依然在用拐杖丈量着自强不息人生、用心血编织着残疾人大美故事的刘伯晓,正带领他的教育团队向着“诗和远方”拼上前去。让教师享受幸福的教育,让学生享受教育的幸福。这是金城人的教育情怀,也是他们的教育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