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网站首页 教育 详情

“半路出家”的科技辅导员

2017-06-07 09:26:17

——记“涟水十大杰出青年”李斌

记者 邵国威

“全国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大赛二等奖”、“海峡两岸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银奖”、“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江苏省机器人创意大赛特等奖”……或许你怎么也不会猜到这是一所乡村学校获得的荣誉。当人们把钦佩的目光投向陈师镇中心小学荣誉室时,该校“少年科学院”科技总辅导员李斌老师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接手学校科学教育两年多的时间,李斌和他的团队就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钻研精神。

今年37岁的李斌,坚守农村小学教学一线已有17个年头。他教过语文、数学,上过科学、体育、美术、劳动等课,每科都是教得棒棒的;他担任过班主任、教研组长、大队辅导员、德育主任、少年科学院科技总辅导员等等职务,每职都是胜任的。他深爱着教育这方热土,他在不断追求着完美的教书育人梦想。

陈师小学在农村小学中,教育理念十分先进,在科学教育成果方面有丰厚积淀。3年前,学校发现,要使科学教育持续发展,师资力量明显不足,还面临在科学教育方面颇有建树的老教师刘华即将退休。在这样师资“青黄不接”的关键时刻,之前从未接触过科技教育的李斌老师经过深思熟虑后,找到了领导以及刘老师,提出了“拜师”的愿望。这不是“半路出家”吗?在科学教育方面并没经验的他,不是自加压力吗?他能否让陈师小学科学教育持续发展呢?刘华老师也没有太大的信心。刘老师关切地告诉他:“在农村小学搞科学教育资源缺乏、条件十分困难,当地又无经验可讨,带学生活动、训练、竞赛要全部占用休息时间,查资料、拟方案、准备器材、写报告、整理申报材料时要熬通宵是很平常的事,是一个十分吃苦的差事。”而李斌却坚定地说:“这对我这个年轻人来说,才算得是一种自我挑战吧,再难再苦我愿担当。”刘老师被李斌的真诚和勇气感动了。

在乡村学校,发展科技教育十分艰难。缺物力、人力、财力,配套设施跟不上,但临危受命的李斌老师很快就接手了学校少年科学院的工作。为了能够更好地汲取科技知识,他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撰写了8篇论文,其中有2篇分别获省级一、三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证明了李斌有着扎实的教学功底、科教方面的素养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留守儿童一直是乡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李斌告诉记者:“机器人制作、竞赛活动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学校科技活动项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等实践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更能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放学后无人照顾,缺少亲子活动项目等实际问题。”

六年级的王彬同学,一两岁时父母就外出打工,他随爷爷奶奶在家生活,到了四五年级时,每天放学后他都满村庄的乱疯,爷爷奶奶根本就管不住他。自从参加校机器人研究所活动后,他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不仅学业有了进步,在家还帮助老人做家务。多次参加省、市“Power Tech仿生机器人”大赛,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等奖8项。今年,被评为第四届淮安市“美德少年”。

在近两年中,像王彬这样的留守儿童,全校有数十名参加了省、市“Power Tech仿生机器人”“WER机器人”比赛,有的夺冠、有的争银,获特等奖和一、二等奖100多项。

“如果让我有机会再选择一次,我还是会选择这条路。让我放弃对我来说是一种失落,而对乡村的孩子来说,是失去了一次开眼见世界的机会。虽然面临的困难有很多,但我无怨无悔。”

扎根乡村终不悔,只为桃李满芬芳。灯火案头,他驻足在小乡村,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科技之窗。牺牲自我,奉献青春,这是很多优秀乡村教师都具有的品质,而对于李斌来说,那些孤独艰辛的时光、那稚嫩孩子新奇的笑脸,却成为他最珍贵的独家记忆。


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