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施
经济开发新区中心小学 万洪刚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更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彼此互助,加强沟通,拓宽思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呼唤着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施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
积极互赖,培养互助精神
构成合作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互赖。积极互赖代表小组成员之间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成员间是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关系,没有互赖,就没有合作。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在小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学习小组要有明确的学习内容、达标要求。合作的人数可以变,但要使每个小组成员明确自己担任的任务,小组的合作成功,取决于所在成员的个人水平的发挥。每个人对小组合作成功与否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研究其解决途径时,老师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一份力量。这样,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交往过程中学会表述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相互启发,相互配合。
学会合作,达到共同发展
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学生普遍参与探索新知提供机会,创造了条件。合作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希望自由表述意见。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讲出来。小组成员通过组内合作沟通消化教师讲解内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大范围讨论,每个成员应明确分工,不仅要做好本人在组内的任务,还要主动协助他人,这样积极的合作容易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有时超过自己的努力。同时,使他们知道彼此之间的差异,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理解新知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
密切配合,拓宽思维的发挥
新课标要求现行的课堂教学实现自主探索、合作与实践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师成为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应及时得到教师点拨。同时他们能从同伴身上看到自己,客观地评估他人,形成群体的认同、理解。在学习中,相互支持、配合,达成促进性的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只有确定好合作学习使用范围,才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有“让学习小组用直径为2厘米、3厘米、5厘米、6厘米等等的圆形硬纸片,通过不同的方法测量周长,然后计算每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填在表中”的题目。小组成员可以分工成操作、观察、计算、填写等,这样协作,学生能根据表中计算的结果,发现圆周长与直径之间存在一定的特殊关系。
合作学习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例如:在教《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商不变与分数的大小不变算式,小组展开讨论交流,给他们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在合作中有所发现,他们在联系“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和“数的基本性质”中,老师稍为点拔,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合作讨论,增强集体荣誉感
合作学习中,讨论的过程使得每个学生都有了参加讨论进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有了倾听他人不同意见的机会,才能更好认识自己和对方。大家对正确的给予赞同,对错误的给予反驳,这样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深化认识,正确评价,并品尝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在评价中找出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合作学习中,选择恰当的内容,开展组与组之间学习竞争,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在合作中,每个成员必须关注本组其他成员的成败。这种合作与竞争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了学生集体荣誉感。
总之,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尽快适应新形势,认真挖掘合作学习的潜在能力,为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增添新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