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优势
王学丽 郑敬斌
重大活动可以通过特定的语言、符号、程序、规则等在短时间内构筑一个极具文化价值内核的实践场域,往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民族精神、时代风采等基本元素,是一个具有鲜明精神实质的抽象而实在的载体。因此,重大活动作为一般价值观的载体,不仅对于国家形象传播、文化理念传递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也发挥着独特作用,尤其是在柔化主题表达、调动主体自觉、跃升话语能量以及彰显合法地位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优势。
1.柔化主题表达。“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是由统治阶级自觉构建的,并通过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发生作用,其主体是统治阶级。”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俱来便是一项贯彻统治阶级意志的政治性活动,它根源于也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整合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的最深层次要素。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特质,其宣传教育的主题不可避免地都是涉及党和国家命运的宏大叙事,在教育实践中往往容易出现题材严肃、语言枯燥、范围有限等问题,这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主题表达方面受到挑战。因此,要想充分发挥价值引导功能,必须柔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表达。
重大活动通过特定的场合设置、气氛渲染等方式建构了共同的意义世界,以间接性和内隐性的作用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重大活动的环境、仪式、舆论等之中,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政治传递到意义共享的转向。例如,阅兵是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整齐划一的军人方阵、严肃庄重的现场解说、严密自然的程序衔接,在这种极具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性氛围中,广大民众或获得心灵上的触动,或加深对集体的归属感,强化了亿万国人的政治信仰。
2.调动主体自觉。基于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下信息不对称的状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者向人民群众灌输价值的外源性塑造行之有效。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对信息中心化的打破,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分化了大众传媒对信息的控制权,灌输法之有效性受到极大消解。“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中高度凝练而来,其培育的首要前提就是承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因此,只有调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自觉,尊重和唤醒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精神追求,才能从最大限度上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能。
在重大活动中,人民群众从被动的、被规定的培育客体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实践主体,增强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融入感和价值体验感,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外源性塑造到内生性建构的积极转向。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活动中,无论是逆行出征的医务人员、集智攻关的科研团队,还是冲锋在前的党员先锋、勇担使命的基层防控工作者等,人民群众不再是价值观灌输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通过参与抗击疫情的具体实践自觉自发地理解和体悟这场疫情阻击战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理论和价值自觉性。
3.跃升话语能量。马克思指出,“人们实际上首先是占有外界物作为满足自己本身需要的资料,如此等等;然后人们也在语言上把它们叫做它们在实际经验中对人们来说已经是这样的东西,即满足自己需要的资料,使人们得到‘满足’的物”。也就是说,话语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经验的产物。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其话语本质而言,它以马克思主义为话语基点,站在人类解放价值观的制高点上去传达整个时代精神且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特质就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话语形式上不可避免地体现为超验性。因而,唯有将超验性话语与现实经验事实相结合,才能使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言大义中体会到现实关照,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能量。
由上可知,想要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能量,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基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实践产生的经验事实。重大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宏大叙事话语与具体的活动事件相结合,拓展和充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内容。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策划、组织各类主题活动,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让人民群众通过自己亲身实践形成的可靠经验事实,切身体会和自觉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彰显合法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表达”[5],作为自上而下推行的精神文明建设,其合法性不仅源于党中央的权威,更深深根植于现实社会生活中。毋庸置疑,自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的一系列讲话与党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为其合法性地位提供了政治支撑。但是,这并不能确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完全获得了合法地位。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一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需求和生活实际来判断一种价值观的存在是否合理、可行。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转化为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实现其广泛认同。
重大活动中的发言报告、节目展示、活动设置,均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加工与模拟,通过艺术加工让人们充分感知到活动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发展需求,也符合人们的主观发展意愿,从而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并得到传承。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