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沃土 绽放民主之花
—访县人大代表、保滩街道周集村党总支书记周林会
■ 融媒体记者 樊 荣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作为土生土长的村干部、县人大代表,周林会始终扎根周集村这片沃土,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为抓手,在阵地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服务中深耕细作,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从“软弱涣散村”到“全国文明村”的蝶变之路,让民主之花在基层绚丽绽放。
建强民主阵地,畅通民意“零距离”。“人大代表就是要当群众的‘传声筒’,让村民的心里话有处说、合理诉求有人办。”周林会深知,民主实践离不开坚实的阵地支撑。为此,周集村围绕“三阵地一平台”功能定位,打造了集展示厅、党群服务中心、代表工作室、主题广场于一体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让民主协商有了固定载体。最具特色的是村里的“嚓呱室”,没有严肃的会场氛围,村民们围坐一堂,聊家常、提建议、说诉求。农田灌溉用水分配、乡村文化生活丰富、村口交通设施完善等民生议题,都在轻松的“嚓呱”中形成共识。如今村里的红绿灯安装、互助养老模式推广,正是源于“嚓呱室”里的真知灼见,最终转化为惠及村民的民生工程。为激活村民自治活力,周林会牵头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成立专门监督考评小组,每月对村民的文明行为、志愿服务、环境整治参与情况等打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这一创新举措让村民从“站着看”变为“主动干”,越来越多人主动投身乡村建设,乡风文明持续向好,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聚焦产业振兴,铺就富民“致富路”。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民主实践的重要落脚点。面对曾经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困境,周林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集思广益确定了“特色农旅+技能赋能”的富民路径。在民主决策推动下,周集村成立生态农副产品合作社,重点发展黑玉米、黑鸡、黑葡萄等“五黑”特色产业。种植品种选择、种植技术推广、销售渠道拓展等关键环节,都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确保产业发展贴合市场需求、符合村民意愿。同时,村里活用闲置资源,招引“童话森林”农旅项目,将废弃林地变身亲子游乐场,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双重收益。针对村民就业需求,周林会将培训内容的选择权交给村民,开设电工、家政服务等贴合市场需求的技能课程,组织专业师资上门授课,帮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家门口”就业。如今的周集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村民收入稳步提升,民主决策真正转化为富民强村的实际成效。
厚植民生温度,绘就幸福“实景画”。“代表履职好不好,要看群众笑脸多不多。”周林会始终把“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的需求放在心上,用贴心服务让幸福可感可及。每月5日是周集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志愿日”,“志愿红”成为村里最亮眼的风景线。志愿者们常态化开展敬老助残、文化宣传、环境整治等活动,村里还组建“花船”宣传队,将党的政策、法律法规编成通俗歌词传唱,让政策宣传接地气、入人心。针对留守儿童关爱难题,村里开设“逮幸福”周末公益课堂,为孩子们提供心理健康辅导、读书分享、兴趣培养等课程,填补了家庭教育空白;聚焦老年群体需求,积极推行互助养老模式,定期开展健康义诊、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志愿服务,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凭借扎实的养老服务,周集村获评江苏省“老年友好型社区”,今年成功入选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名单。
荣誉见证蝶变,民主实践结硕果。在周林会与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周集村实现了从“软弱涣散村”到“全国文明村”的华丽转身,收获了一系列沉甸甸的荣誉,“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卫生村”等称号接踵而至,每一项荣誉都凝聚着民主实践的力量,见证着村民生活的改善。作为人大代表,周林会在履职中也不断思考。他建议进一步推广“代表专业工作站”模式,让专业代表特长更好服务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能为乡村特色农产品搭建更多展销平台,在深加工和品牌打造上给予指导,助力农旅产业提质增效。
“身上沾着周集的泥土,心中装着父老乡亲的期盼。”周林会表示,未来将继续坚守人大代表初心使命,深耕基层民主实践,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民主之花结出更丰硕的成果,让周集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