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冲村的乡村振兴“希望密码”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初冬的五港镇罗冲村,寒风掠过田野,却吹不散一片5亩试验田里的蓬勃生机——绿油油的油菜嫩芽顶着寒霜探出头,嫩紫色的紫麦幼苗悄悄扎根,黄花苜蓿的嫩叶在风中轻晃,13种农作物在此争奇斗艳,孕育着村民们的“致富梦”。
“这可不是普通的田地,是咱村的‘宝贝疙瘩’!”罗冲村党支部书记孙洪林蹲在田埂上,指尖轻轻拂过嫩芽,眼里满是光芒,“有了省委驻涟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扶,这13个品种说不定能让咱村彻底改头换面!”谁能想到,这个如今充满希望的村庄,曾是有名的“薄弱村”:土地零散、交通不便,村民靠两季稻麦“看天吃饭”,村集体收入一度为零,村“两委”班子也没了干事劲头。
转折始于党建引领的“强心剂”。五港镇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点燃干事热情;去年6月,江苏开放大学汤鹏书记驻村后,更是带着团队扎进田间地头,走遍村头巷尾,摸透村情民意。“要富口袋,先兴产业。”汤鹏与村“两委”一拍即合,创新推出“党组织+合作社+试验田”模式,把江苏开放大学、省农科院等“智囊团”请进村,不仅送来中国科学院最新培育的紫麦“紫瑞6号”,还让专家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没想到,这紫麦首年亩产就达1000斤,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希望。村里还整治公共空间,种下10亩杞柳,“这绿苗子就是‘绿色银行’,每亩年收益能有2000元。”孙洪林的话里满是期待。
产业兴起来,民生暖起来。“以前晚上出门全靠摸,现在路灯亮堂堂,走夜路心里踏实。”村民曾大爷指着村口的太阳能路灯,笑得合不拢嘴。在省委驻涟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助下,70盏太阳能路灯在春节前点亮,照亮了村民的归家路。针对罗冲村的泥泞小路,村两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彻底修缮,从此告别冬季路面结冰、事故频发的出行难题。就连淤塞多年、蚊虫滋生的“龙须沟”也变了样,如今清水潺潺、岸边草木葱茏,成了村民茶余饭后散步聊天的“网红打卡点”。
“快看,我用显微镜看到小虫子啦!”留守儿童小宇举着实验玻片,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罗冲村始终把“一老一小”的冷暖放在心上,精准对接需求办实事。针对困境儿童,村里推动“音乐种子”“弘化家园”等公益项目落地,为21名孩子送去近3万元助学金,还配备了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联合江苏开放大学的师生开设暑期课堂,科普实验、趣味绘画、音乐启蒙等课程轮番上演,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开阔眼界,播下科学与梦想的种子。对于村里的老人,工作队不仅协助完善养老服务,还时常上门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需求,帮忙解决养老认证、代购药品等实际问题,让老人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
从软弱涣散到坚强堡垒,从泥泞困顿到路畅灯明,从产业空白到绿富同兴。如今的罗冲村,正以党建为魂、民生为基、产业为翼,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