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槐枣见证岁月绵长
■ 融媒体记者 朱 云
初冬的涟水,阳光和煦,蕴藏着沉淀后的宁静。在黄营镇徐跳村4组,记者寻访到了两棵被时光镌刻的古树——一棵国槐,一棵枣树。它们静立于村民陈永祥家的屋旁,历经百余年风雨,如同两位无言的史官,默默记录着一个家庭的悲欢,也见证着脚下这片土地的沧桑与变迁。
今年76岁的陈永祥和75岁的老伴王玉珍,正在自家过道的小屋里忙碌着:将清洗干净并煮熟的海带装袋打包。得知记者的来意,老人放下手中的活计,热情地当起了向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堂屋侧后方的那棵国槐。虽已入冬,树冠依旧保持着相当的茂密,枝条交错,在蓝天的映衬下勾勒出遒劲的线条。据相关资料显示,这棵国槐估测树龄已有110年,为三级古树。它高达16.8米,树干粗壮,胸围达107厘米,巨大的树冠像一把撑开的大伞,守护着庭院。而在那个颇具年代感的“小锅屋”后面,另一棵古树——枣树,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冬日风貌。它高达17.3米,“胸围”106厘米,与国槐几乎不相上下,但枝干在秋冬交替的天空下已然落尽了叶片,显得格外疏朗与挺拔。这棵枣树的估测树龄更为久远,达130年,同样为三级古树。“这两棵树,都是我爷爷小时候亲手栽下的。这槐树,年年见它绿了又黄,像一位安静的老邻居,反倒说不出什么具体的故事了。”陈永祥话锋一转,目光投向了枣树,“可这棵老枣树不一样,关于它的事儿,一件件都像刻在脑子里,清楚得很。”
谈及枣树,陈老的记忆便鲜活起来。他回忆,这棵枣树早年长得并不快,有几年颇让人心焦。但不知从何时起,它的长势越来越旺,最终亭亭如盖。最让老人和村里几代人念念不忘的,是它每年秋季的慷慨奉献。“一到秋天,满树都是枣子,又大又甜,把枝条都压弯了。”陈老的脸上浮现出温暖的笑意,“村里的孩子们都知道我们家枣子甜,一到成熟季节,就都围过来了,拿着竹竿打枣吃,热闹得很!”这棵枣树,早已超越了普通树木的意义。它用甘甜的果实,成为这个小村庄的“甜蜜焦点”,编织了几代徐跳村孩子的童年趣梦。它陪伴着陈永祥一家,从祖辈、父辈,到他这一代,直至如今的儿孙辈,已然是家族传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槐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崇高与坚韧;枣树,则寓意着吉祥与生活的甜美。陈永祥家旁的这一槐一枣,相伴百年,它们既是这个普通农家生生不息、家庭和睦的见证,更是涟水百年历史变迁的“活化石”。它们的年轮里,镌刻着时代的印记,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兴衰与发展。陈老坦言,曾有人看中这两棵树的形貌和价值,出价想买,但都被家人婉拒了。“陪伴了这么多年,有感情了,就像自己家的老人一样,怎么舍得卖呢?”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最真挚的守护之心。这份不舍,是对绿荫与果实的留恋,更是对家族记忆与乡村文脉的坚守。
黄营镇徐跳村的这一对“槐枣兄弟”,只是散落在涟水大地上众多古树名木中的一个生动缩影。每一棵古树,都是一部绿色的史书,承载着地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近年来,我县持续加强对古树名木的系统性普查、挂牌和保护工作。这不仅是生态保护的举措,更是对涟水悠久历史与深厚人文的珍视与传承。通过保护这些古树,我们留住了乡愁的载体,守住了村庄的印记,也让涟水的绿色文脉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告别陈永祥老两口,回望那两棵在冬日暖阳下静默矗立的古树,国槐犹存绿意,枣树铁干虬枝,它们姿态各异,却同样蕴含着跨越时空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