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滩村:盐碱地变身“产业旺、生态美”幸福家园的振兴密码
■ 融媒体记者 邵薇薇 刘 元 通讯员 黄 妍
坐落在大东镇东南三公里处的瓦滩村,曾是一片盐碱地。清康熙年间,百姓为谋生计,在此烧砖制瓦,留下遍地的碎瓦残片,“瓦滩”之名便由此而来。如今的瓦滩村,早已是一片瓜果飘香、产业兴旺的新貌,村“两委”以党建为引领,在培育文明乡风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提升民生福祉、优化人居环境优化上持续发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也让2500余名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文明铸魂,身边榜样绘就乡风底色。为让政策理论“活”起来,瓦滩村围绕乡村振兴、先进典型等核心内容,精心创作特色文艺节目,将“大道理”转化为村民听得懂、喜欢看的“家常戏”,让理论宣传更接地气。同时,村里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为抓手,评选“身边好人”。村里的“好邻居”刘泽雨、支持土地流转的“先行者”陈文菊、主动践行户厕入室的“实践者”陈炳银等等榜样的事迹,通过村广播、宣传栏传遍全村,成为文明传播的“活教材”。在这里,文明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村民日常相处的真诚笑脸,是爱护家园的自觉行动,是流淌在村庄的温暖底色。
产业兴旺,多元布局夯实富民根基。经济是乡村发展的基石。瓦滩村通过多元产业布局,走出了一条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共赢之路,村集体经济收入动力强劲,逐年增加。
沿着327省道前行,百亩草莓采摘园映入眼帘。每到冬春季,鲜红饱满的草莓不仅让人体验采摘乐趣,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周边县市,为村集体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村里还通过土地流转、公共空间治理、“小田变大田”、建设标准化厂房和光伏电站等举措,持续拓宽增收渠道。同时,推行“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红,让土地“生金”,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民生为本,贴心服务点亮幸福生活。“以前村里路不好走,下雨天满脚泥;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休闲广场就在家门口,晚饭后跟老伙计们跳跳舞、聊聊天,日子别提多舒坦!”村民李大爷的一番话,道出了瓦滩村民生改善的实效。
如今的瓦滩村,休闲垂钓鱼塘成了村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新建的村民休闲广场更是承载了日常健身、邻里交流的功能。党群服务中心内,设有志愿服务站、农家书屋、妇女儿童活动室等功能区域,可为村民提供“一站式”办事服务和多元化活动空间。走进村里的特色农家乐“瓦滩小院”,烧羊头、鲜鱼等农家菜香气扑鼻,食材均来自本地种养,搭配夜幕下百姓大舞台的鼓乐欢歌,让食客在品尝乡间美味的同时,尽享乡村生活的独特乐趣。
生态宜居,绿色发展绘就田园新景。作为国家森林乡村、省水美乡村,瓦滩村的生态之美让人驻足。近年来,村里以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破损路面硬化修补、绿化树木栽种等工作,让村庄颜值持续提升。
朝阳河畔绿意盎然,垂钓鱼塘品类丰富,漫步村内,处处见绿、步步是景。塑料大棚里酸甜多汁的草莓、农家乐里新鲜天然的食材,不仅勾勒出乡村的生机与活力,更构成了一幅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共生共荣的田园画卷。
从昔日的盐碱地,到如今“文明有温度、产业有活力、民生有质感、生态有诗意”的和美乡村,瓦滩村正以扎实的实践,解码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