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成为我县农民增收重要主体
■ 融媒体记者 吴 晟
进入10月下旬,芦笋采摘期接近尾声。近几年来,红窑镇金城村通过土地流转了2500亩土地,大力发展芦笋产业,与南京、上海等地的批发市场签订保供协议。同时,还建立了8000平方米的厂房、冷库,便于生产和产品贮存,一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90万元;成立了芦笋水饺厂,用新鲜的芦笋和猪肉做馅料,进一步提高芦笋产品附加值,物美价廉的水饺受到市场欢迎。金城村党总支书记刘国轩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追求品质的人们越来越多,我们还开发芦笋培根、芦笋早餐肠、芦笋啤酒、芦笋鸡糕、芦笋火腿等系列产品,市场销售很不错的。”据了解,该镇芦笋产业园不仅为村民创造收益,还为周边2000名群众提供了家门口就业机会,其中金城村芦笋产业园吸收400名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如今,我县加快推动芦笋产业集群发展,以红窑为中心,辐射五港、梁岔等地,种植规模2万多亩,芦笋产量占全国30%。
近年来,我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特色产业为抓手,提升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激发农村经济活力,特色产业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主体。芡实又叫“鸡头米”,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在养生食品市场上备受青睐。这几年,大东镇场北村依靠芡实产业发展,芡实种植面积从最初的50亩试验田到700多亩规模,带动村民发展增收。前期采收时,近百名村民同时下塘,一片忙碌景象。严正威是村里最早种植芡实的大户,他家种植了270多亩芡实,今年喜获大丰收。他介绍说,用工高峰时,要请50来个村民集中采收,为期一个多月,大家每天能拿到200元左右的工钱,这样算下来一个采收季村民们就能挣上七八千元,仅此一项,严正威需要支出近40万元劳务报酬。严正威现在主要是将芡实进行加工处理做成产品,大部分运往苏州、厦门、广州等地,由于场北村的芡实颗粒饱满、口感软糯,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供不应求。“有了好产品,还要打出‘大东芡实’的好品牌,再通过创新营销模式,线上线下融合推广,把品牌做大做强,走向市场,让更多人来采购场北村的好芡实,让更多村民共享芡实产业红利。”大东镇场北村党总支书记刘勇自信地说。
南集镇皂角村今年与南农大专业团队合作,种植了135亩有机水稻,目前,有机大米已预订一空。更令人高兴的是,前不久南农大专业团队的稻谷检测报告出来了,72项指标全部符合有机标准,在不久的将来,皂角村将拿到涟水村级第一张“有机大米证书”,大大提升该村水稻种植水平,提高村级增收水平。据该村村委会委员、民兵营长张中来介绍,有机水稻利润可观,预计今年合作社带动村集体增收将达到20余万元,年底村民分红可获得每亩1100元以上的收益。该村采取“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土地托管模式,全程交给第三方公司管理,村民利益不受损失,全方位服务让村民们省心省力,在享受分红的同时,年轻人还可以外出打工,多渠道增加收入。
早在2023年,南集镇皂角村按照“产业集聚、服务集中、利益保障、发展快速”的思路,由村集体领办,村民以土地每亩900元折价入股,按照土地面积确定股份份额,成立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当初村民对合作社经营能不能成功打问号,很多村民不敢加入合作社,只有48户村民以土地入股,成为合作社股民,当年一季水稻村民亩均分红收益达525元,看到希望和实际效益时,村民们不再犹豫,纷纷拿出土地,争相成为股民,现在合作社股民有154户,涉及土地534.61亩。合作社与北大荒集团开展深度合作,引进北大荒集团的种植和管理模式,为农户提供“耕、种、管、防、收、售”六大全链条式配套优惠服务,成功种植淮麦44、南粳9308、西农979等品种,有效地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成、种不好”的问题,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手记:发展产业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之策,近年来,我县推行一系列支农、扶持政策措施,促进农业、旅游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村级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规模不断壮大,质效不断提升,联农、带农机制日趋完善,进一步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效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