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三农 详情

书写乡村振兴无悔答卷

——访省委驻涟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梁岔镇胜利村第一书记姚旭辉

2025-07-04 08:59:27

■ 融媒体记者 杨海燕

 

乡村振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姚旭辉责无旁贷地承担着驻点村的乡村振兴任务。让他自豪的是,他驻点的费庄村、胜利村已成为梁岔镇排名前二的富裕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进入全县前10%的行列。而支撑他心无旁骛、笃定前行的,正是那份深植于心、历久弥新的为民情怀,是那份刻入骨髓、不容推卸的责任担当,更是那支并肩作战、众志成城的坚强队伍。

 

情怀如炬,在泥土深处点燃信念之火

 

帮扶工作,始于情怀,成于坚守。他初到帮扶点,面对落后的环境、陌生的工作、复杂的村情,内心也曾十分迷茫,甚至一度萌生退意。然而,当他一次次深入群众家中,看到那期盼的眼神,心中那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弦被深深拨动。他明白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组织选派的第一书记,党信任自己,人民需要自己,怎能后退!他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撸起袖子,工作局面一点点打开。在一户一档大走访中,他切中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70周岁以上老人送去棉大衣,给独居老人配备空调扇,替60多名学生申请补助金,帮五保户更换老旧电线,帮285户群众更换燃气软管……这一件件事情就像一座座连心桥,将他与群众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当他看到村里的路通了、灯亮了,孩子们眼里有光了,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了,所有的疲惫、委屈都化作了他继续前行的动力。前年身患急性心梗,他也从未想过退缩。去年,他选择继续留任,延续他与涟水这片热土和乡亲们的深厚情缘。

 

责任如山,在攻坚前沿扛起担当之旗

 

知责于心,使命在肩。他清醒地认识到,肩上的担子一头连着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蓝图,一头系着千家万户的柴米油盐。他始终坚持“强村”和“富民”两手抓。一方面,聚焦“强村”。实施产业帮扶,在驻点的两个村投资近700万建设了2600千瓦的光伏项目,年收益超140万;指导村领办合作社向后方单位销售涟水农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00万元,利润33万元;搭建村级电商平台,将涟水“土特产”接入中国电信积分商城,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另一方面,紧盯“富民”。每年定向采购400万元涟水“安东米富”有机大米,带动周边120户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在涟水招聘江苏电信10000号远程话务员100人,人均月收入4500元以上;盘活闲置资源,成功招引一家户外帐篷企业,为村里提供40-60人就业,人均月收入3500元以上。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两个驻点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均实现跨越式增长,预计未来两年内有望双双突破百万大关,成为强村富民的典范。

 

队伍如磐,在携手奋进中淬炼制胜之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群众信赖的“领头雁”队伍,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引领全面振兴的“主引擎”。在驻村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与村“两委”干部并肩作战,手把手地指路子、教方法,在实践中锤炼队伍、共同成长。费庄村党组织书记岳丽丽,从一名刚上任不久的年轻干部,成为独当一面的优秀村书记,她的成长让他倍感欣慰,他见证了她从略显青涩到治理有方的蜕变,从沟通谋划“六点半学堂”开始,到她日复一日的坚守学堂,为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蓝天,这份执着与担当正是乡村发展的希望所在。胜利村党组织书记刘权兵,经验丰富,但创新不足,姚旭辉积极鼓励他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新路径,他们一起制定集体经济发展目标、一起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一起到南京推介涟水农副产品,他从最初的谨慎观望,到后来的主动谋划、敢想敢闯敢拼,在实现强村富民的道路上,展现出了“老书记”的新担当。在姚旭辉驻点的两个村,“两委”干部队伍,正是在访民情、盯项目、解难题的并肩作战中,在探索发展路径的实践中,逐渐紧紧地拧成了一股绳。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