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轮作新模式 助农增收好“钱”景
——“稻虾轮作”新模式在我县广受欢迎
■ 融媒体记者 徐 强
“虾苗什么时候投放?”“每亩稻田投放多少斤?”“水深该怎么控制?”“每亩能带来多少增收?”……
11月9日下午,在唐集镇丰河村涟申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的田间地头,一群从多地慕名赶来的种养大户,迫不及待地向被围在人群中间的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科科长左建新和涟申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倪发林问个不停。
走近仔细聆听,大户们在热烈讨论关于“稻虾轮作”新模式的种植养殖技术。
无环沟稻虾轮作
传统的稻虾共作模式,同时种稻养虾,须在稻田四周挖近4米宽的深沟供老虾自繁虾苗,其弊端是占用了部分稻田,且虾在天冷时容易密集地窝到深沟,天热时又不能都爬到浅水,不利于均衡生长。“养殖户不知道靠自身繁殖的虾的具体数量,只能估量着投放食物,最终导致虾长不大,且大小不一,质量不高。同时,稻田常年被水浸泡,土壤结构被破坏,也不利于水稻生长。”倪发林告诉记者。
“无环沟稻虾轮作”这一新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无须开环沟,只对稻田进行简易改造,在田内就近取土,将养殖田块四周田埂加高至0.7米左右,埂宽1米。“这是市农业农村局在省市水产技术专家指导下,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经反复摸索论证后确定的。”左建新介绍说。种养大户在每年11月水稻收割后,通过晒田、旋田等技术手段进行田间整理,并于次年1月放水种草,3月初投放第一批虾苗,在4月中旬收获成熟龙虾后,再投放第二批虾苗,至种植水稻前便可收获两批龙虾。虾收完后种一季水稻,实现稻谷、小龙虾双丰收。
“成本低、风险低、产量高、效益好。”左建新对这一新模式作了补充说明。“无环沟稻虾轮作”能够有效减少土方的工作量,减少对耕地的破坏,增大了整个养殖面积,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避免因为连续养殖造成的疾病多、养殖难等问题。
已经试运行“稻虾轮作”模式的倪发林,今年亩产龙虾已超过300斤,预计亩产水稻可达1200斤,深加工成优质大米每亩近900斤。目前,涟申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已被我县确立为稻虾轮作模式核心示范区。
助农增收“钱”景好
漫步田间小路,清风缓缓徐来。几位农人面带微笑从身边经过向远处骑行,一块块四四方方的虾田、稻田依次排开,虾田里水波荡漾,整个稻田铺满了金黄色的稻束。
“小龙虾产量可超过斤300/亩,大家自己算算,除去成本一年下能有多少的利润。这还没考虑每亩水稻带来的增收。”倪发林竖着手指给大家算了一笔账,黝黑的脸庞上流露出新农人特有的质朴和坚定,一股不言而喻的力量在人群之中传开。“想不到会有这么好的收益。”在对“稻虾轮作”新模式有了初步了解后,种粮大户乔林中,当即便决定在这季水稻进仓后,拿出200亩田地来试养小龙虾。
“虾的粪便可以为水稻提供营养,产出的米都是优质大米,无公害。水稻成熟后,我们还会对水稻进行深加工,生产出优质‘稻虾米’,价格是普通大米的几倍。龙虾和大米带来的纯利润每亩已经超过1万元。”倪发林是圈内公认的养虾能手,他和周亚联合经营的涟申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位于唐集镇丰河村徐庄、沈庄两个村民组,共计用地551亩。
土地肥沃的涟水大地,从来不缺振奋人心的创业故事。如今的涟申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已成长为一家集有机稻米、水产养殖、绿色菜园、休闲垂钓以及销售、深加工、农家乐等多种经营模式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合作社。
党的政策鼓民心
建立产业发展组织架构、开展种源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实施龙虾标准体系建设行动、建设小龙虾高标准核心示范区、推动稻(藕)虾综合种养扩面提质增效、推进国家级小龙虾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提升加工和冷链仓储能力。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了的这一系列全市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安排,给所有正在观望的种养大户带来了一剂有力的“强心针”。
“政府的好政策打消了大家的疑虑,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回去后我要将‘稻虾共养’迅速切换成‘稻虾轮作’新模式。”流转120亩土地“稻虾共养”多年的程建平兴奋地说。
号令一出,闻令而动。我县结合全县实际,迅速印发了《涟水县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有条不紊部署落实了系列推进举措,力争到2024年,全县稻(藕)虾种养为主的养殖面积达到5万亩,产量达到0.5万吨,宜养水面新增1.5万亩,分布于高沟镇、唐集镇、红窑镇、东胡集镇等镇街。
产业兴则乡村兴农民富。“我县将持续以乡村‘五大振兴’为指引,以树品牌为目标,提升规模,提高质量,全面谱写‘撬动大产业、助力大发展’新篇章,实现全县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县委副书记、县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义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