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怡:黄土地上逐梦人
■ 融媒体记者 杨海燕
科学种田,越种越甜。红窑镇普安村村民刘景怡自规模化种田后,逐步掌握了科学种田的技术,他的致富梦想在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变成现实。
老话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可是,按照老一辈人的种植经验,不但种植成本高,而且产量不高,刘景怡从自家的几十亩田地里没有刨出金子,他开始寻思着出路。
2015年,刘景怡先是流转了叔叔家的30多亩土地,不久,又流转了本村200多亩土地。2016年,他成立了富怡家庭农场,走上了规模化种植的道路。
成立家庭农场后,刘景怡经常参加县农广校组织的各类种植培训课,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只有掌握了科学种植的技术,才有可能发家致富。
起初,同样的种植面积,富怡家庭农场的小麦要比别人少收入12万多元。问题出在哪里,刘景怡百思不得其解。他请教专家和同行后,方才得知,由于自己根据老思路,在五月小麦都抽穗时进行“一喷三防”,导致时间把握不准,小麦病虫害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产量减少。经专家来到田间指导,他在小麦抽穗率达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时进行“一喷三防”,产量稳步上升。即使今年阴雨天气多,富怡家庭农场的小麦产量仍然不受影响。
在看到麦子有的长势茂盛,有的长势不佳时,刘景怡请专家来田间查看原因。专家告诉他,这是由于人工撒种不均、出芽率低所致,并给他算了一笔账,人工撒种每亩地需要60多斤籽种、4名劳力,而且产量受影响,如果改用植保撒种机,每亩地只需要40斤到45斤的籽种、2名劳力,这样,每亩地可节约成本30元左右。
在成立农场前,刘景怡种植的是普通品种的水稻,因自然灾害影响,他一年损失了20多万元。2016年,在专家的建议下,他改种口感好、产量高的优质水稻“南粳9108”,且往绿色产品方向发展,尝试把50多亩的麦地改种成苕子,再翻耕到田里成有机肥料。这样种出来的大米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受到市场欢迎。
各项惠农政策,让刘景怡增加了种植信心。以前,刘景怡申请贷款比较困难,需要很多人做担保,如今,在县农广校的对接下,农商行仅让他用营业执照和土地流转合同作担保。一些农资企业也和农户直接对接,为农户带来了福利,今年,刘景怡通过中化集团购买的化肥价格比市场价每吨要低100元左右。去年,刘景怡拿到政府发放的水稻种植补贴款近4万元后,买了一台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节约了种植成本,提高了种植效益。
勇敢逐梦,奔赴在致富的道路上。2018年,刘景怡注册了“粮满盈”商标,购买了大米加工设备,利用微店平台,每年销售大米10万斤以上。还通过农产品超市进行线下销售,逐步打开了市场。去年,刘景怡继续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粮满盈”商标被认证为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