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村走好新时期乡村振兴路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扁担村唱响了一曲属于自己的“人之歌”:扁担河生态景区内,垂钓的游人越来越多,“美丽经济”一路生长;桑蚕园里“沙沙”声此起彼伏,带动的不仅是收入增长,园区如今还是省内小有名气的蚕桑“产学研”基地;田野里,一排排大棚整齐排列,木桩上布满了相互缠绕的瓜蒌藤蔓,铁丝网下一簇簇瓜蒌格外可爱……近年来,扁担村围绕特色,坚持做环境、拓产业、富精神三措并举,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做靓环境留住人。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该村大力推进“四清一治一改”,清除空间杂物,拆除破败物体,美化村庄环境;实施农房改善,在保留原有村庄自然风貌的基础上,采用插花建设方式,将核心区外需要改善住房条件的村民迁建到核心区。水是扁担村的独有韵味。该村围绕扁担河生态景区,引流西六塘河水与全村水系贯通,保持水体灵动,保留河内芦苇生长的原生环境,优化水、居、田、园共生格局,形成扁担独有生态特色。
做强产业吸引人。该村以今世缘4A级旅游景区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投入300万元,以扁担河风光带为核心,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土特产超市、生态停车场、景观水车、村道绿化等休闲旅游观光项目,吸引了大量垂钓爱好者。发展高效农业,流转土地2200亩,先后发展300亩瓜蒌、600亩蚕桑、200亩桃花蟹、1100亩食味稻米等高效农业项目,年吸纳200余人就近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扁担村在做强产业的同时,还注重品牌打造,注册了“扁担村”“扁担河”“扁担印象”“扁担姑娘”等50件商标,提升了知名度,保留了乡村韵味。
做精文化滋养人。打造乡贤文化,新建乡贤广场,吸引了更多在外的成功人士主动返乡,参与到村经济发展社会事务中来。挖掘整理扁担传统的风土人情,弘扬放大优秀传统文化,孝老爱亲、邻里乡亲、互帮互助、崇德尚善、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已经在扁担形成风尚。该村还积极打造乡村文化,成立文艺宣传队,将邻里相助、好人的温馨故事搬上舞台,让村民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表演者,丰富广大村民精神生活。
做实治理提升人。该村村两委成员同时也是红色代办员,党员干部们主动上门为行动不便、年龄较大、在外打工的村民代办各类事项,不断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此基础上,该村用好“村规民约”,发挥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约束言论、规范行为。创新“警网+网格”社会治理模式,依托挂片民警、专兼职网格员和党员志愿者巡防队,对村域范围内开展不间断巡逻,为全村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推进党群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有效运转,推行“三务”公开制度化、常态化,让村民知事、说事、理事、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