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培育美德农民 涵养美好风尚 共建美丽家园
■ 融媒体记者 杨海燕

摄影:刘锦国
近年来,我县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聚力文明文化,聚焦农村农民,探索打造管治结合、德教兼备、共建共享、特色鲜明的乡风文明建设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突出价值引领 培育美德农民
全县强化思想建设,构建县镇村三级宣讲队伍,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国家政策法规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年均开展各类宣讲超500场次;突出典型选树,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定期组织“涟水好人”发布和乡贤现场交流活动,好人榜等覆盖城乡,先后建成红窑好人广场等一批典型宣传阵地。2017年以来,先后涌现出中国好人3名,江苏好人10名,淮安好人31名,先后承办2次省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现场交流会;注重文化供给,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组织各类艺术节,年均送戏下乡120场,送电影5000场,送书20000册,送展览20场。围绕农村题材创作的现代淮剧村官三部曲先后斩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等9项大奖,以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起到良好的效果。
注重文明实践 涵养美好风尚
我县成立12支县级志愿者队伍,建立县级实践中心服务项目库,成立“守正”志愿者联盟,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共融共建共享,引导社会志愿服务入驻文明实践阵地。作为第二批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以“335工作法”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涟水路径;广泛开展活动,重点实施三项服务,聚焦文化惠民,组织文化志愿者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十百千”工程,成功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大集”等活动。聚焦经济发展,结合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实用技术推广等服务项目。聚焦社会民生,实施红色代办、扶贫济困等项目。年均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超千场,刘海环获评省优秀志愿者;推动移风易俗,出台人情减负“涟6条”,在全县迅速掀起学习、承诺、践行热潮,成为淮安市唯一入选省移风易俗典型案例。在高沟扁担、成集条河等农房改善实施地打造移风易俗示范实践场所,高沟扁担、朱码笪巷为全市仅有的2村入选省优秀村规民约。
9月3日,高沟镇大湖村“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内气氛热烈,“‘码’上来参加 ‘四美’到农家”协商议事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相关单位对好的建议当场表态积极配合、及时实施,为“四美”到农家添砖加瓦。
强化镇村联创 共建美丽家园
全县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升级。创成全国文明镇1个、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镇4个,省级文明村9个,县级以上文明镇占比达75%、文明村占比达61%,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产品向农村覆盖。
全县分类推进,突出“生态绿色”,在古淮河沿线、淮涟结合部打造“文明乡风示范带”;突出文旅融合,打造石湖花果湖生态福地等4个文明乡风示范点。突出全域联创,编发“文明镇村创建100条”,推广“四美在农家”创评办法,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在金鸡坨景区打造家风传承基地,以家庭“小气候”温润社会“大气候”。重点推进,根据区位规模、产业发展和资源禀赋等不同特点,以红窑夏楼、黄营朱桥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引领,引导不同的村镇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重点加快缘来小镇、花卉小镇、中医药小镇等特色镇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