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场村“创业经”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走进县经济开发区药材场村,昔日渡口已不复存在,一座宽阔的大桥将该村和县城连接。
药材场村原名药材场,2001年,与周边2个村合并成药材场村,以种植板蓝根、白芍、丹参等中药材为主,但收益不佳,一度被列为省整体推进村。“要想富,单靠种植业不行,必须让村民们敢于创业。”村干部有了带领大家创业的想法。
打铁趁热。宣传、引导、服务……村民俞同兴贷款2万元,买回2台机器,于2003年创办了意达电子配件厂,为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多家公司生产变压器用卡簧。“第一次背着自己生产的卡簧到南京找厂家,为了省钱,不住旅店睡公园,打不起轿的,就背着产品挤公交,饿了就吃碗阳春面……”俞同兴回忆。那一代创业的药材场人坚信,只要能找到第一家,就会找到第二家、第三家……市场是一步一步闯出来的。
2012年,俞同兴退休,儿子俞加猛接手时企业已有10余台机器。在苏南的多年打拼历练,让俞加猛比父辈们眼界更开阔。接手意达电子配件厂后,他紧跟行业发展潮流,对生产技术进行更新换代,从人工操作升级到半自动化,机器增加到30余台,“除去生产成本、人员工资,每年纯收入有20多万元。”俞加猛说,收入虽说不算多,但能够保障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也能带动数十名乡亲就业,“这也是当年村里鼓励大家创业的初心。”
现在,俞加猛又将工厂交给家人打理,开始了他的新事业。2020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俞加猛当选村委会副主任,“竞选副主任,是想更好地为村民服务,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村干部中,7个人有开厂创业的经验。”现任药材场村党总支书记张士龙自豪地说,他们涉足无线电配件、冲压件、工程机械、电气安装销售等多个行业。村监委会主任王祥以前在无锡打工,做到了车间主任,既掌握了技术又有管理经验,返村后开办了工厂,做机床加工。
创业的理念,在药材场村一直延续着。有着创业经验的村干部,也将这一理念在全村传递着。“我一开始也是由村里人带着的。”目前在石家庄市做工程的徐秀华告诉记者,2000年开始,他和村里一些人到外地打工,一开始只是工地上的一名普通工人。在同村工头的帮助、带领下,他一步步做到了管理层、创办了建筑公司。“我们药材场村的人,创业精神足。”经过多年发展,徐秀华的工程遍布全国各地,“哪里有工程就去哪里。”徐秀华的公司常年雇用1000余名工人,其中药材场村的占三分之一。“带着他们做的同时,我也帮助他们学会自己闯荡、创业,把我们药材场村在建筑行业的名气打响。”
锦纶化纤、强凌照明、霞客科技、源通制帽、鸿鹄化纤、滨海机械……并入涟水经济开发区后,随着一大批知名企业相继在药材场村及其周边地区落户,村民们开办的私营小企业配套生产零配件,销路稳定,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就业。“也是苦三四千,在家不比外出赚的少。”村民高军红乐呵呵地说,更开心的是可以一大家人天天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滨河新苑小区、宁和庄园……农民安置小区及配套的商业市场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村民变市民,住进了高档小区。“篮球场、网球场,整个小区绿树成荫。”带着记者走进滨河新苑小区,张士龙自豪地说。宁和庄园以小别墅为主。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村里还特意组建了物业服务公司,聘用的都是村里人,为居民提供一个更卫生、更舒心的家园。
现在的药材场村,本着“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和“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在加快推进道路路网建设的同时,一次性完成雨污管网、弱电杆线入地、绿化、亮化等配套工程。建成区内完成了较高规格的道路路网建设,雨污排水、供水、供电、供气、电话、电视、网络等全部配套到位,实现了“九通一平”。
“环境好,空气好,蚊虫很难进家门,闻不到鸡屎猪圈的味道,住在这里舒心。心情好,身体也好!”79岁的王寿坤老人美滋滋的。旧居拆迁,两个儿子各分得一套3室1厅的房子,“想在哪家住,就住哪家。”社保、医保、养老金也全都解决了,平日看看电视,小区里逛逛,老人已经习惯了这种城里人的生活。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药材场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让创业理念扎下根”,药材场村进行了一场解放思想的实践,虽然规模小、体量小,但一批乡村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劳,在先富起来的同时,带动了村民就业。
如今,干净舒适的楼房、优质贴心的保障和稳定的经济收入,让药材场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