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城街道季庵村:地里淘金钱生钱 负债村变富裕村
■ 通讯员 王玉才
近年来,涟城街道季庵村善用外部帮扶,激发内生动力,兴产业、强基建、美环境,从地方偏、百姓穷的落后村,一跃成为村容美、百姓富的先进村。
多方集资建“房子”
阳光正好,菜花飘香,连片的大棚里,果蔬茁壮。4月,季庵村的春光,分外明媚。2013年,村党总支书记袁跃兵上任之初,季庵村可不是这般光景。“一个字,穷!”袁跃兵说,那时村民人均年收入大概4000块钱,村集体没收入,负债37万元,就连村部也被变卖换钱。“搭台唱戏,台都没了,戏还咋唱?”袁跃兵暗下决心,建村部。
决心有,囊中涩,咋办?“捐!党员干部带头。”2014年底,袁跃兵专门召开全村党员干部会,会上,自己先拿出5000元放在桌上,其他党员见状也纷纷解囊。干部放样子,群众不含糊。当时,一个在广东做生意的村民,主动汇来1万元,“为老家办事,我一百个情愿!”
通过村民捐款,及上级资金补助。2015年,一栋两层87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顺利落成。老党员袁风林感叹说:“总算像户人家了!”
广开财路挣“票子”
村要富,得开财路。2016年开始,季庵村陆续流转土地1000多亩,包给经营大户,规模种植香菇、西瓜、苹果等经济作物。四五十个村民常年在农场打工,每人每天得工资70元,“拿地租又赚工资,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年收入从3000多元涨到9000元,村民蒋祝祥心里乐开了花。去年,腰包渐鼓的他,将家里的两间泥草房,翻建成了大瓦房。
村集体同样获益,不仅每年“旱涝保收”5万元管理费,还通过流转土地,新整理出34亩“边角料”,对外出租,再得租金2万元。尝到甜头,2019年,季庵村又整理废弃沟渠100亩,种植花木。如今,“废地”变“金滩”,花木每年能为村里贡献3.3万元。
地能“长”钱,钱能生钱。2017年,季庵村利用省市两级帮扶资金,在徐集工业集中区租厂房,在村里建光伏电站,两大投资项目,每年获利近20万元,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现金流”。“现在,我们村不仅没债,还年收入近40万元。”看着村账上的数字,袁跃兵一脸自豪。
综合整治美“面子”
村里有钱,百姓受益。当年,连村部都没有的季庵村,2016年兴建起巾帼广场,一到晚上,灯火通明,男女老少聚集到一起,跳舞、唱歌、打球、健身,热闹得不得了。
2019年,村里争取到30万元的“福村保”项目,每年可为患病的村民给予二次报销待遇。
去年,季庵村掀起“创造优美环境、打造绿色庭院”整治热潮,疏浚渠道860米,整治废田105亩,架设路灯66盏,绿化栽培1.2公里,粉刷瓦房1500平方米……一番捯饬,一个景色宜人、百姓富足的美丽季庵,正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