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庄村:业兴民富人和美
■ 融媒体记者 马凌云
“绕村莲叶无穷碧,桃红柳绿果飘香,粉墙黛瓦映百花,一半果园一半家。”这是梁岔镇费庄村探索乡村振兴之路的生动缩影。
费庄村位于县城西北角,共有435户、总人口1794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无自然资源优势,村庄零散、民房空置、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十三五”期间被确定为省级经济薄弱村。
改善农房 住房条件好起来
“我们村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啊,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省委驻涟帮扶工作队,没有他们的真心帮扶,我们做梦都想不到会住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房子。”说这话的,是费庄村71岁的村民费培荣。
2016年初,省委驻涟帮扶工作队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省国土资源厅大力支持,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着力打造“新社区·新生活”新型农村社区。
一期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建有2000平方米标准幼儿园、220平方米村级标准卫生服务站、20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有800平方米的基层“七室两超市一广场”,将200平方米的老村部改造成村民红白喜丧事的办事场所,极大方便了群众。房屋安置采用货币安置和产权置换两种方式,让群众拥有更多选择权,小区建有一室一厅、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等6种户型,满足了不同家庭的差别化需求。
产业调整 群众腰包鼓起来
费庄村通过推进集中居住,同步实施土地整治,有序引导土地流转。目前,该村已建成采摘园、樱花园、杏花园等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带动周边150余户农户就业,农户人均每年增收1.8万元,光伏发电年可增收12万元,通过整理溢出120亩土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3000亩流转土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多元,新社区内果木经济每年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700平方米的社区商业用房每年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以上……
68岁的桃园组村民郑大宇是一名退伍军人、老党员,亲眼见证了村庄的变化:“我和老伴白天到附近的采摘园打打零工,每人每天至少能挣到50元,既得收入、又能照顾家庭,一举多得,日子过得非常开心。”
党建引领 社区治理强起来
费庄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多方搭建群众参与自治平台,引导村民主动参与管理,主动协商监督,探索形成村民说事、理事会议事、党代会定事、村委会做事、监委会评事“五会一体”的协商共治模式。制定了《费庄村村民自治章程》、《费庄村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营造出邻里和睦、诚信友善的好氛围。在此基础上,费庄村还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建设,创新提出把支部建在合作社上,形成“支部+专业合作社”的党建精准扶贫模式,有力促进了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生态宜居 幸福生活舞起来
费庄新社区选择粉墙黛瓦的新中式建筑风格,先后栽植了桃树、枇杷、枣树、核桃等树木,在水面种植荷花菱角等经济植物,将果园、公园、家园融为一体,为村民打造“入则公园家园,出则果园田园”的幸福生活环境,让远行的村民留得住乡愁记忆、田园风光。
通过精心设计,赋予新社区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美好愿景:在幼儿园周边栽植桃树和李树,寓意桃李满天下。院中栽植榉树,寓意人人成才;在村服务中心栽植朴树,寓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在村服务中心建设二十四节气广场,传承农耕文化;在村服务中心广场镶铺寓意“有国才有家、有党才有福”的石雕图案,提醒后人要牢记恩情、永远爱党爱国。
一排排精美别致的农村小洋房,宽敞整洁的水泥村道,功能完善的休闲广场,村民们家有菜园,住在花园,白天到果园做工,晚上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前跳跳舞……今日之费庄,旧貌换新颜,展示了新时代新农村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