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三农 详情

老村支书的乡村振兴梦

2018-08-15 08:54:07

——记陈师镇合心村党总支书记沈正海

本报记者 姜 浩


编者按:位卑未敢忘忧国,身老依旧思担当。老支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铺路石,老支书精神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灯。他们论职位连一个科级干部都不是,论收入,连一个打工者都不如,但他们为了乡村的发展,默默无闻地奉献了一辈子。对党忠诚,为民担当,因为他们从没忘记自己入党时的初心。本报从即日起,开设《学习老支书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专栏,以飨读者。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群众富不了,干部有责任。”说这话的是55岁的陈师镇合心村党总支书记沈正海。从1997年至今,他在村支书记的位子上,一干就是21年。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认准一个理,只有苦干实干,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才能带领村里的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陈师镇合心村位于该镇西南,全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720户人家,土地5700余亩。曾经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的小村庄,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老百姓们也在温饱线上挣扎,一度被列为省定经济薄弱村。20多年间,在沈正海的带领下,全村上下锐意改革、奋勇争先,不仅实现了家家自来水、有线电视,还实现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生产生活格局。2017年合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2万元。

“我是1985年入的党,当时想着在党组织的带领下,能够更高目标地去工作,争取有一番作为,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沈正海告诉记者,当时,看到村里一穷二白,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正是缺人的时候。他就毅然决定回到村里带领群众致富,从青年书记开始做起,先后担任民兵营长、副村长、村长,这一干就是12年。1997年,他被推选为村党总支书记,一干又是21年。

要想富,先修路。当选村党总支书记后,沈正海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同时心中也有了对未来的发展计划。“在当时,我们村里的道路都是泥土路,即使农作物有了收成,外运也很不方便,更不要说发展其他产业了。”

可村里经济基础差,在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后,还要每户筹集200元,在当时这可不是一笔小数字。为此,沈正海不仅召开党群议事会向大家宣传政策,争取全民参与。同时,他还带头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老百姓促膝长谈,仅一个月时间,就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经过2年时间,顺利完成了5公里的道路铺设,实现了组组道路相通。

要想真正脱贫,群众手里还得有赚钱的项目。合心村属于旱田,只能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沈正海潜心研究村子的地形环境及适种的作物。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他发现苔韭种植是适合大多数村民勤劳致富的好门路,通过土地转包,建成了苔韭种植基地。同时,他还积极鼓励村民从事牛羊等养殖,组织劳务输出,促进了群众致富,带动了村集体增收。

2008年,对于合心村和沈正海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淮安(涟水)机场规划在境内落地,让合心村迎来了腾飞的机会。正当沈正海信心满满的准备启动征地拆迁工作时,老百姓们却不乐意了:“我们一辈子都靠这一亩三分地解决生计,土地要是没了,我们以后可怎么活啊?”面对这一问题,沈正海迎难而上,召开老党员老干部会议和党群议事会,解答老百姓的疑虑,带领党员干部深入村民家中和田间地头,从村未来发展、村民如何增收致富和集中居住规划等方面与村民面对面恳谈,打消他们的疑虑。

2016年,沈正海再次抓住陈师镇1.8万亩高标准农田整治和淮安(涟水)机场二期扩建的契机,进一步拓宽了合心村脱贫致富的步伐。通过土地流转,招引外地能人和本地大户,种植白芍、葛根等中草药;成立华顺劳务公司,带动当地200多人就近就业,建成光伏发电等项目。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35万元。

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沈正海还积极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该村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腾飞小区,不仅建成了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还规划建设乡村大舞台、农贸市场和停车场等设施,目前已入住近千户,被评为“省文明示范小区”。

如今在合心村,乡亲们提起沈正海都很亲切,不仅是因为这位老支书带领他们脱贫致富,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愿景大步迈进,更是因为村里哪家有困难,哪家有矛盾,都会第一个想到这位老支书。沈正海心里也总是装着一本账,想方设法地帮助解决好。

“村党总支书记干得时间长短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让群众满意,能不能在群众中起到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能不能带领群众实现脱贫致富,促进乡村振兴。”沈正海说。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