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思维开展精准扶贫的“永锋实践”
——记涟水县成集镇永锋村“第一书记”刘旭
本报记者 陈海霞

“电商+乡村旅游是永锋村实现脱贫增收的最佳选择,必须要坚持住。”刘旭看了下眼前的工作报表说道,“以系统化思维开展精准扶贫,如果不创新扶贫模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肯定会滞后。”
这个穿着普通、自称“刘二哥”的年轻人就是来自省委宣传部网信办的扶贫队员,成集镇永锋村“第一书记”刘旭。
短短两年时间,永锋村特色农业从几乎为零发展至年产值超过3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已超20万元,58户低收入户顺利脱贫,圆满完成了规定的扶贫任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精准扶贫示范单位。今年8月16日,省委常委、副省长杨岳到永锋村实地调研,高度肯定了永锋村打造“虫草鸡蛋”的创新帮扶之举和良好的帮扶成效。
注入互联网基因
永锋村地处有“苏北小延安”之称的成集镇北部,是“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户籍723户、3178人,其中低收入户141户、506人,村集体收入为零。刘旭笑称,永锋村系“苏北小延安”的南泥湾,亟待开发。
“引导贫困群众搭乘互联网快车实现脱贫增收,这条路走对了。”刘旭直言。永锋村利用互联网拓展新业态,坚定走产业扶贫之路始于对村情村貌的深度调研。2016年2月25日,下村任职第一书记后,刘旭积极申请资金完善永锋村道路、水利基础设施,解决村里最紧迫的难题。但村里良好的生态,产出丰富的优质农产品,却是“养在深闺无人识”,卖不出好价钱,令他忧心忡忡,于是刘旭想到了互联网,将更多的力气花在电商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进村不久,他就在永锋村风风火火地推广电商,带领村干部赴睢宁、沭阳等地学习农村电商,多次召开村干部、村民代表会议进行专题宣传,并组织收看知名电商村的视频资料。想尽法子加强宣传,村民却无人响应。“一时间压力很大!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我来做个示范吧!”
说干就干!刘旭成立了村集体电商企业——涟水涟心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兴建起300平方米电商园,配套网络、仓储、物流等服务,通过举办电商培训、技术指导、上网费用减免等措施,开办了淘宝企业店、微店等,培育一批村民做电商,经营本地的有机大米、花生油、草鸡蛋等原生态农产品。办公司是件吃力不一定讨好的事情,他四处奔波,多方联系协调,几个月没怎么休息。证件办理、产品组织、包装设计、网店建设、仓储物流,每个环节务求精细完美,事事操心耗力。淮安易洲设计包装公司总经理见到上门谈业务的刘旭,感动地说:“以前扶贫多见过给钱给项目,很少见过亲自扑进去干的,一定要给你最低价格。”
想到村里的草鸡蛋、红薯粉丝等农产品在淘宝、苏宁等电商平台上销售,刘旭感觉很高兴又很有压力,几个月的辛苦没白费,但电商长征路才走了第一步,经营路漫漫。
线上线下一体化
几乎同时,刘旭带领全村人紧紧围绕村集体和低收入农户的“两个增收”目标,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发展新产业、拓展新业态、创造新模式,探索系统化思维开展产业扶贫的新路径。
在刘旭看来,产业扶贫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永锋村制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系统化推进产业发展,在产业项目、经营主体、基础配套、利益联结机制四个方面同向发力。结合该村实际,精选项目,打造了一批富民效应好的“特色农业”项目,发展了500亩有机水稻基地、50亩的虫草鸡放养基地,收购了涟水本地一占地百亩的省级示范农场,并拟近期建设占地400亩的老窑厂生态文旅基地。现在,虫草鸡蛋卖到近2元一个,有机稻米卖到6.8元一斤,高效农业占比达到20%,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得到大大提升。
与此同时,刘旭整合各种资源,广泛吸引人才、资源等各种有利要素回流乡村,因地制宜培育各类经营主体,积极打造企业引领、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广大传统农民参与的融合发展“雁阵”格局。组建专职生产的有机稻米股份生产合作社、草鸡蛋合作社等,吸纳了150多位村民以土地入股,为统一规范生产高品质产品创造了条件。组建了村集体和大户入股、专职销售的有限公司,注册了“苏卜”、“涟心湖”、“五岛湖”等系列产品商标,并设计了多款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意包装,让产品提档升级,目前苏卜虫草鸡蛋已被评为淮安市级名牌产品。现在刘旭又开始忙碌在村里打造一个个“有机食品”农场,计划将这里变成“苏北小延安的南泥湾,有机食品的大粮仓”,为电商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农产品。
目前,规划建设1200平方米的电商园二期暨村民便民服务中心办公楼项目已进入招标阶段。刘旭接下来的想法则是发展乡村旅游:“做生态农业一定要把旅游融入,将来村里也会是个游客来体验优质农产品采摘的地方,我想吸引到外地打工的本村青年回村建设。”
多举措全力攻坚
这两年,在省委帮扶工作队的指导下,永锋村充分发挥帮扶单位省委宣传部的后方优势,刘旭采取了多项举措,带领全村人民就如何实现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长期有效增收发起一场围剿贫困的攻坚战。
抢抓国家大力推广光伏扶贫的政策机遇期,大力推进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2016年,筹措120万元为村集体建设了175千瓦村集体光伏电站,并于当年底并网发电,年发电约20万度,仅这一项,帮助村集体年度增收16万元。2017年,为缺少劳力的10户低收入户每户建设了3000~5000瓦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每户年度增收2000元左右。
扶贫又扶志。刘旭积极开展文化扶贫,帮村里建设了一座村级文化广场,开展了两次村级好人评选,组建了永锋淮海小剧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还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促扶贫。
“特色农业+农村电商,两条腿走出脱贫致富路!红色文化+绿色生态,两张牌打响苏北南泥湾!”这个发展目标昭示着这个贫困村奋力发展的方向和勇气,引领着刘旭在这片土地上默默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