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码村:聚焦四个“新” 做实富民强村文章
■ 通讯员 范肖东 刘岳文
近年来,涟城街道双码村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行动,着力做实项目建设、产业优化、公共空间治理和关注民生四篇文章,不断提升富民强村水平。2024年,实现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05.55万元,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
聚焦新引擎,做实项目建设文章。大力发展棚膜经济、菊花种植和水蛭养殖,探索走出一条高效、特色产业富民之路。特别是林下养殖水蛭已经成为高效林下经济项目,通过古淮河循环水养殖水蛭,为水蛭养殖、加工、销售、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产品主要销往安徽亳州药材市场以及国内加工企业,目前一、二期共占地265亩,拥有115个循环水养殖大棚,年产5万公斤鲜活水蛭,年效益9000万元,全村近4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务工收入近4万元。在此基础上,双码村还先后引进了美仕达塑料包装、双扬米业、兄弟板厂等项目,常年务工近200人。
聚焦新支柱,做实产业优化文章。截至2024年底,双码菊花产业园面积已达700多亩,年收益350万元。今年,村里还将和菊花产业园合作建立菊花烘干基地,扣紧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菊花产业园种植185亩冬瓜,亩产值3500元。在菊花产业园务工人数已超百人,人均月工资4500元左右。 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新产品推广、拓展销售渠道等服务,特别是实行西瓜和青椒、豆角等蔬菜轮作,实现一地两用,一年两收,产值翻番,目前,全村西瓜合作社的大棚已发展到960多亩,全村特色种植和养殖面积已占土地总面积的60%以上。
聚焦新效能,做实公共空间治理文章。近年来,双码村把公共空间治理作为富民强村的重要抓手、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渠道,通过集中治理连片开发等途径,整合零散空间资源,特别是对已流转的土地进行重新丈量,将溢出面积和鱼塘等被侵占的土地回收重新发包,以及通过闲置大棚出租等方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2.7万元。
聚焦新磁场,做实关注民生文章。双码村坚持以发展为基础,以群众诉求为突破口,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发力,开展一系列提升民生质量的活动。积极争取“一事一议”政府扶持项目,硬化朱许等组道路3300米,架设路灯136盏,疏浚沟河渠道3500米,解决了农户农田灌溉困难的问题。同时,定期对五保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进行慰问,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