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明加分 给人情“减负”
——涟城街道推进移风易俗见闻
■ 通讯员 陈瑶瑶 刘岳文
近年来,涟城街道深入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注重从教育引导、典型示范、创新落实等方面入手,有效遏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纠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推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逐渐形成。
红白事“适度办”深入人心。在涟城街道庵园村,曾有一段时间,村里有办酒席的攀比之风。近年来这个村悄然刮起了一股移风易俗的新风,人情味愈发浓厚,攀比之风逐渐消退。“以前村里人办酒席暗自较劲,比排场、拼档次,谁家办事节俭反而被认为是小气和实力不行,李家办600元的酒席,张家就要攀比到800元……”庵园村党总支书记周桂志说。在农村,孩子二十岁甚至都要办一场“寿宴”,正常的礼尚往来无可非议,但陈规陋习要不得,不少村民被所谓的人情世故裹挟,心有不愿却身不由己。自从出台了《红白理事会章程》和红白事16条制度,村民们拍手叫好,大力支持,主动落实。
“零彩礼”“低彩礼”新风渐起革除陋习、树立新风, 在有效减轻群众经济压力同时,也促进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在涟城街道林码村流传着一个温暖而感人的故事,一对情侣以及他们双方家庭对彩礼的独特处理方式在人们意料之外,让大家深受感动。
小王在街道工业集中区企业上班,去年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双方接触期间,小王发现男孩真诚善良、有上进心,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之人。在双方筹备婚礼的过程中,小王和父母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一分钱彩礼也不要。
这个决定不仅让男方家庭吃惊,也让整个林码村群众为之感动。在传统观念中,彩礼是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然而,小王和她的父母认为,婚姻的幸福不应该与金钱挂钩,他们更看重的是两个孩子夫妻间的感情和相互扶持。小王的婆婆对这一做法更是表示了赞赏和感激。她说,儿媳妇不要彩礼的举动她感到意外和欣慰,这不仅减轻了自家的经济负担,也让小两口能够轻装上阵,携手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通过这件事,村民们纷纷开始反思传统的婚嫁习俗,逐渐摒弃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陈规陋习和攀比之风,婚礼变得简单而温馨。
涟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倡新风、除陋习,各村(居)“两委”成员化身“移动宣传站”,通过“算账”的方式把移风易俗政策传递给百姓,积极开展婚事新办、“零彩礼”“返彩礼”的宣传活动。同时,组建以党员干部为主的“流动党校”小课堂,以“穿针引线方式”探索分众化、互动式宣讲,将党的最新政策与移风易俗政策宣传相融合,全面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向纵深发展。
重引导、强管控,一体化推进。移风易俗不能只靠部门“单兵作战”,只有街道和村(社区)齐抓共管、协同作战,才能凝聚合力、深入推进。2023年以来,涟城街道先后三次召开专题党工委会议,制定完善符合涟城实际、便于基层执行的《涟城街道移风易俗工作方案》和《涟城街道深化移风易俗宣传引导工作方案》,街道宣传部门牵头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10多个村(社区)进行实地调研走访,与“两委”成员、部分群众代表200余人进行座谈交流。
为了让移风易俗入脑入心,涟城街道铺开宣传矩阵。印发《涟城街道推进移风易俗致全街道居民倡议书》并录制播放音频,通过微信群、小喇叭等载体转发和播放。村(社区)落实移风易俗宣传“五个一”,即发布一份倡议书、开展一次入户宣传、开展一次集中宣讲(会议)、推出一部宣传短视频、开展一次文艺汇演。
有效引导群众自治,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涟城街道完善“一约四会”制度,统一由村级党组织书记担任会长,经村(居)民代表大会通过,由村(社区)内有一定威望、甘于奉献、处事公道、协调能力强的群众代表担任会员并制定章程。各村和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在法律规定框架内,充分考虑群众意愿、风俗习惯,继续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充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等移风易俗内容,定规矩、立良俗、破陋习,越来越多的群众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观念入耳、入脑、入心,“约”出文明乡村新气象。
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通过各项移风易俗的文明实践活动,如今的涟城街道,高额彩礼、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不正之风得到了有效遏制,涌现出许多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生动故事,一阵阵文明新风扑面而来,装点着巷陌街头,浸润着群众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