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网站首页 专题 详情

富民强村 步履铿锵

2024-12-18 09:40:50

■ 融媒体记者 吴 燹

眼下,高沟镇盐店村种植高粱的村民们正陆续售卖今年新收获的红高粱。“我家今年70亩红高粱大获丰收,共收获了35吨左右,按照市场收购价,大概能卖到12万元左右。”盐店村村民李龙平喜笑颜开。

高粱地里种下富民梦。走进盐店村,高粱种植户家家堆满了红高粱,处处呈现出丰收景象,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高沟镇,不仅盐店村民富物丰,四安等村高粱种植户们同样如此,他们把优质高粱提供给今世缘酒业作为酿酒原料后,个人年收入节节攀升。

近年来,高沟镇在省农科院指导下,以今世缘酒业为龙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保障优质原料供应,构建了“企业+农业主体+科技服务+种植户”订单合作模式,解决了种植户的“销售难”这个后顾之忧,种植户的积极性高涨,以“辽杂19号”作为主要品种,从试验田一下子建起了2.2万亩酿酒高粱基地,规模种植户30多户,比规模种植常规作物平均亩增效益500元。如今,数以千户村民的日子正变得比美酒还要香甜。

高沟镇以“企业+农业主体+科技服务+种植户”订单合作模式,带领群众致富,只是我县富民增收的一个缩影。强村与富民实现同频共振不止在高沟镇,在我县其他地方也比比皆是。民富强村的步伐更加坚实,增收大文章做得更加出彩,大大地增强了广大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以来,我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壮大富民特色产业,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乡村产业和特色产品,成功探索出一条乡村全面振兴的“涟水路径”,乡村产业和特色产品,已经成为乡村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持续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是我们红薯粉丝加工的高峰期和热卖期,村里接收村民生产的粉丝,再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目前,我们正积极与知名电商公司合作,线上线下相结合,做大做强洪荡‘城里城外’品牌,打出我们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村里富起来、群众口袋鼓起来。”看着眼前忙碌的景象,保滩街道洪荡村党总支书记滕峰对村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洪荡村的土质很适合红薯生长,因种植技术相对简单,多年来村里家家种植红薯,形成了红薯产业优势,村里粉丝作坊“消化”掉村民手中的红薯,将红薯“变”成粉丝,“深加工”实现红薯的二次“增值”。村民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种植普通作物收入在1000元左右,而种红薯一亩能产近5000斤左右,净利润大约在2000元出头,如果再到作坊里干点活,还能挣点零钱呢,说到底还是划算的。为了赢得市场,村里还将制作粉丝的全过程以直播的形式向网民公开,提高粉丝产品制作过程的透明度,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如今,洪荡村的绿色粉丝正以每天千盒以上的速度向外发售,不仅如此,青椒、萝卜、西瓜等洪荡村绿色农产品,正成为村民新的增收方向。

一根不起眼的小芦笋,却撬动了富民强村“大产业”。红窑镇利用得天独厚的弱碱性沙土资源优势,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加持”,使得芦笋产业在较短的时间得到飞速发展,由六个芦笋示范基地领头,成功打造出华东地区最大的设施化种植基地,成为远近闻名的“芦笋之乡”。如今,全镇1.1万亩芦笋种植规模,年产量达3.3万吨,产值近5亿元,吸纳了近2000名村民进园就业,人均年收入30000元以上,29个村集体经济增收178.8万元。村民孔庆平是春竺芦笋基地管理员,他是发展芦笋产业的受益者之一,“我家的四五亩土地以800元/亩流转后,每年的承包金在4000元左右,加上在基地的工作,每年也有六万左右的收入了,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目前,全县设施化种植芦笋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总产值超10亿元,产量占了全国的三成以上。如今,我县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实体强村,产业富民,更多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领办项目、盘活“三资”、村企结对等方式壮大经济实力,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提高村民经济收入。

记者手记: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就是要实现民富村强。乡村要发展,关键要因地制宜。村村不一,区位优势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要找准比较优势,因村施策,这样,产业发展有了持久生命力,创造更多“家门口”产业和岗位,“实体强村,产业富民”才不是一句空话。

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