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专题 详情

产业振兴,让乡村发展焕发生机

2024-08-07 08:41:52

■ 融媒体记者 吴 燹

 

近年来,我县立足资源禀赋,着力提高质量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严格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全力推进资金项目落地、重点任务落实,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实绩考核第一等次。全面发展的产业,焕发了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在刚刚结束的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上,产业振兴作为我县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新招引亿元以上农业重大项目10个,创成4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今世缘酒业获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聚焦富民强村,大力实施经济薄弱村“五强五促”提升行动,逐村分析研判、排定增收计划,以“农八条”指导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增收,上半年全县涉农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村均达到36.6万元。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常态化开展“统一村庄清洁日”活动,125个村(社区)获评“江苏省卫生村”、数量全市第一,9个村(社区)获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命名。

烈日炎炎的盛夏,省4A级旅游景区五港镇苏淮生态农业观光园内热闹非凡,集体骑行的人们,汗水湿透了衣服,脸上的汗滴泛出健康的光泽。一位中年女士高兴地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我们就是为了练出好身体,练出好身材,生活充满欢乐。”在这个集休闲、农业、观光、娱乐于一体的苏淮生态园的隔壁,就是港北村招商引资的企业——江苏港淮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他们推广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品质好、销路畅,每年捕捞旺季时,需要用工150人,大多是周边村民,支付他们工资一年就有120多万元。同样在该村,淮安铭奥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养殖蚯蚓,每年可销售50吨活蚯蚓、营养土超2000吨。“活蚯蚓可以卖,蚯蚓生长的土壤可不是一般土壤,叫营养土,也可以卖钱,这叫变废为宝,还生态环保。”公司负责人自豪地说。

近水楼台先得月。五港镇工业集中区有一部分建在港北村的土地上,村里的20多家企业,大部分也集中在工业集中区。有了这样的好平台,村民们有工资拿了,同时也吸引了在外打工人员返乡创业的热情。万玉佳就是其中一个,他投资创建的淮安共盈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成为规上企业,家用铝梯五金配件、铝梯木制品配件等主要产品全部出口印度尼西亚等海外市场,企业壮大了,不少村民选择在他企业里上班,就连残疾人都能在这里谋一份工作,年收入在三四万元以上。村民收入增加了,村集体也有钱了,去年经营性收入达到92万元,比2022年翻了一番。

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特色生态休闲是我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底蕴所在。近年来,我县依托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力发展芦笋、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壮大“汇丰”“螺涧”“汉唐疏道”“利勇”等龙头企业,全县已种植设施化芦笋面积近2万亩,年产量约5万吨、产值10亿元左右。红窑镇芦笋被列为国家芦笋设施化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4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为我县绿色产业增添了新的动能。生态、有机、绿色作为“涟水大米”的标签,其品牌已成为消费者心中的一块“金牌”。据涟水大米负责人介绍,为保证大米质量,他们精心挑选条件好的村种植优质水稻生产,初步构建“龙头企业+基地+村集体”利益联结共享机制。目前,已有13个村加盟种植,流转土地2万余亩,年产 5万吨大米,帮助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在100万元左右,可吸纳500名周边群众就业。下一步,我县建立健全涟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90万亩以上,优质稻米示范基地达20万亩,让“涟水大米”成为县域首屈一指的富民产业。

眼下,五港镇蔡工村红薯地一片碧绿,长势喜人。去年,该村五级人大代表组建“蔡工联盟”,一心带领群众致富,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玮是省人大代表,也是“蔡工联盟”的负责人,她牵头成立合作社,大力发展“新椒红薯红高粱红”“三红”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今世缘酒业包销“蔡工联盟”所产的红高粱,先后向蔡工村两个合作社资助30万元,用于打造酿酒原粮基地。“通过红高粱种植、红薯种植以及粉丝加工项目,去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70万元,预计今年可达到90万元,基本实现富民强村目标。”对未来发展,王玮充满信心。

 

记者感言: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要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下功夫。一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抓好搞好城乡流通,让好生态产出好产品、好产品卖出好价值。二是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用好统筹资金、土地流转、盘活三资等传统增收渠道,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发展当中,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