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红”经济 助力乡村振兴
杨海燕
说到“网红”经济,我县的“老周说媒”正热火朝天,不仅满足了青年人的择偶需求,还带火了周集村,让当地的农产品销售跟着火了一把。
找亮点,寻机遇,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需要有创新思维、洞察市场的敏锐嗅觉、伺机而动的执行力,“网红”经济无疑激活了乡村资源和市场,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如何学习“网红”经济、保持“网红”热度,则需要厚植“网红”沃土,持续提升“网红”的文化附加值,为乡村振兴不断贡献新的力量。
复制乡村“网红”经济,不能简单“拿来主义”。“网红”经济火得快,但很多时候消失得也快,复制过来的热度往往稍纵即逝。先有“王婆说媒”,后有“老周说媒”,但“老周说媒”没有简单照搬前者,而是利用美丽乡村,将说媒、休闲、娱乐、游玩结合起来,吸引人们纷至沓来、流连忘返,这样的热度也就不容易过时。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发展特色,要因地制宜,精心培育乡村文化底蕴,打造特色“标签”,为打造“网红”经济搭建良好平台,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乡村发展提质增效,为“网红”经济赋能添彩。“网红经济”固然能助推乡村振兴,但能够红多久,市场买不买账,还得看乡村发展能否持续提质增效。近年来,我县注重电商助农,“乡村振兴红色主播”们各展其能,成为当地“流量”担当。同时,各地注重“网红”所带货的品质,使之品牌化,诞生了有机大米、水果玉米、玫瑰花茶等一批批精品网货,芦笋、千张、粗粮等为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创新的新产品,还延长了产业链条,让“网红”经济火上加火,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
“网红”经济虽然独辟蹊径,但乡村振兴不能走捷径。一些“网红”以外的普通乡村,应该从“网红”经济中,看到的是乡村主动寻机遇、求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拼搏,而不是一味“哗众取宠”,故意弄些噱头。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谋发展,让“网红”经济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