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会:以“周集模式”解锁强村富民“密码”
■ 融媒体记者 樊 荣
日前,记者在周集村党群服务中心见到周林会时,这位带领全村群众在致富道路上不断前进的“80后”党总支书记,正与村“两委”一起商量着合作社农作物收获事宜。
“过去,我们村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更别说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这样‘高大上’的基础设施了。”周林会回忆着周集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窘状介绍说。以前,周集村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头上顶着“一穷二白”的帽子,家家户户种植“一麦一豆”,这就是该村的重要经济来源,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同时,该村“两委”班子战斗力不强,严重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2021年1月,刚任周集村党总支书记的周林会认识到,要想带领群众甩掉贫困的帽子,必须有一个凝聚力强的“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我们村干部和党员要成为一面面战斗旗帜。”为把群众的心拧成一股绳,周林会带领党总支从党员队伍抓起,提出最“土”但最直接的办法,即“勤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勤开会统一思想认识、勤沟通消除内心芥蒂”。结合每月的党员固定活动日,制订支委成员上党课,“两委”班子阶段性工作述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汇报等制度,搭建班子成员与党员沟通的有效平台。每月的党员固定活动日,从开始的三三两两党员参加,逐渐变为“济济一堂”的党员群众扩大会议,从沉默寡言到畅所欲言,从村“两委”布置工作逐渐到党员群众主动提议论事。不到一年的时间,周集村就形成了组织和群众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良好局面。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你能感知群众冷暖、想群众所想、做群众所盼,就能得到大家的支持。父老乡亲支持我们,还有啥工作干不好?”抱着这一信念,周林会把推进乡村治理、风貌提升工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落脚点和着力点,认真抓好抓实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治理、提升人居环境等。近年来,拆除破败建筑500余处,村主干道沿线清杂清障5.3公里,栽植景观苗木3000余株,粉刷墙面4万多平方米,铺设偏僻背道小路6条1400多米,向上争取资金拓宽中心路,建设文化公园两处、健康步道1.5公里,建设停车场两处,架设路灯160盏,疏浚沟渠5.5公里。该村2020年12月荣获“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淮安市生态宜居示范村”,2022年9月荣获“淮安市特色田园乡村”,2023年7月荣获“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周集村中青年劳力外出务工多,长期留守在村里的以老人、妇女、儿童居多,为解决这部分群体就业的难题,周林会带领“两委”多次到周边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并利用村庄优势四处招商引资,坚持以发展经济引领村庄发展。2021年9月,周集村成立了生态农副产品合作社,重点发展黑玉米、黑葡萄、黑豆、黑花生、黑芝麻“五黑”产业,为5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提供就业岗位,同时还利用周集村的地理优势,成功招引童话森林农旅项目。截至目前,周集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超过100万元。
“腰包鼓起来了,还要富脑袋”。走进周集村,不由得感叹村庄干净整洁、民风淳朴。自任职村党总支书记以来,周林会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途径,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成立党员积分储蓄所,对党员参加组织活动、志愿服务、示范引领、作用发挥等方面实行积分制,积极推广施行积分制村规民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建设老年助餐点、爱心理发室,成立村文娱宣传队,定期开展“周末幸福公益课堂”,重点关心“一老一幼”群体,在全村营造文明和谐、尊老爱幼的良好家风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