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实践结出丰硕的果实
■ 融媒体记者 吴 燹
10月31日晚,县电影放映小分队走进军民社区军民文化活动广场,为社区居民送上抗日战争片《刘老庄八十二壮士》。影片讲述新四军第3师第七旅第19团第4连82名勇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抗日战歌,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邓明清看后说:“从这部英勇抗战的影片中,我感受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部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面对一千多名日军的疯狂进攻,全体指战员不怕牺牲,顽强地击退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英雄们的事迹激励我们好好学习,长大后更好地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这支文明实践小分队的放映员们常年活跃在全县广大农村,他们将红色电影、农业致富科教片送到村民家门口,一部部正能量的影片感染着村民,一条条农技信息送到群众手中,不断引领乡村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跟到哪里。去年6月底,县文明办发布了《关于建立全县“统一志愿服务日”制度的通知》,前期,我县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进行了调整,当时由26家相关部门、单位成立了10支志愿服务分队,涵盖了理论宣讲、文化文艺、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危帮困、应急救援、阅读推广等10个领域,这10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小分队互相配合,各展其能,活动不断,吸引大量的群众参与。今年1月12日,一场接地气、聚人气、暖民心的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大集在南集镇范荡村启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全家福公益摄影、非遗展示等各个活动区域前,群众络绎不绝,100余名志愿者现场向群众提供理论宣讲、农业种植等各类志愿服务。群众吴川华感慨地说:“县里举办的这一系列志愿服务,真是服务到我们群众的心坎里,特别是理论宣讲通俗易懂,我们听得明明白白。”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头版头条”。我县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组建“专业理论宣讲”“百业能人宣讲团”“基层文艺宣讲队”,宣讲人才库里的注册志愿者近500人,经过层层筛选,一线宣讲骨干有80多人。前不久,红窑镇刘桥村党支部再次邀请“江苏好人”罗时悦走进农家小院,常年生活在农村的罗老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村民们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受到村民一致好评。村民们纷纷说:“罗老师这么多年,做了许多好事,一直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是一名退休老师,很会讲课,‘土味’又足,党的理论经过他一讲,就给我们讲透了,讲懂了。”
据了解,今年组织 “理”响安东百姓名嘴到农家小院、“理”响安东百姓名嘴基层行等活动,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方式开展党的二十大等主题宣讲1000多场次,真正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百姓生活。与此同时,我县还精心制作一系列“接地气”“冒热气”的视频产品,开展互动式理论宣讲,推动理论传播通俗化、大众化,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让广大群众在更强的获得感中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可。
应急广播这只空中“大喇叭”,在文明实践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和任务。应急广播系统利用光纤专线网络,构建功能强大的数字化广播系统,全县建有1个县级平台、17个镇级平台、373个村级平台,共设1787个高音喇叭点位,拥有3574只高音喇叭,形成县镇村广播信号全覆盖,“大喇叭”成为名副其实的空中“宣讲员”。
今年的梅雨季节,“大喇叭”在第一时间有效传递雨情、汛情预警信息,并将应急避险、防溺水、防自然灾害知识传递给群众。五港镇港南村灾害信息员马晶晶介绍,村里共设置5个应急高音喇叭,在雨季,每天循环播放,有效地加强村民防汛知识宣传教育,“人人懂安全、个个会应急”在港南村不是一句空话。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县应急管理局、水利局、融媒体中心和江苏有线涟水分公司等单位通力合作,精心策划、编排、制作广播节目,利用“安东呱话”、淮海琴书、淮海锣鼓等具有涟水特色的宣传形式,宣传党的大政方针,积极抢占农村宣传阵地。在南集镇新合村,一些上了年纪的群众高兴地说:“我们岁数大了,不会上网,应急广播喇叭一响,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应急小常识,闭着眼睛听,大事小事都知道呢。”
记者手记: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让文明实践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眼下,紧要工作就是整合多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重点了解群众需求在哪里,以及围绕群众需求如何制作文明实践的“菜单”,进一步做深做优文明实践,激发城乡活力,更好地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