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31日 星期日

网站首页 专题 详情

做生命的摆渡人

2023-10-26 10:31:58

■ 融媒体记者 杨海燕

 

“他们才是我们心中的英雄,真正的榜样!”涟水县红十字会秘书长张雪林是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在人体器官捐献事业上工作越久,她内心这样的感触越深。

2011年,张雪林开始从事红十字会工作,多年来,她努力克服没有人手、没有经费等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应急救护宣传培训、捐献造血干细胞动员组织、社会救助、募捐、备灾救灾等工作任务。身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中国红十字会赈济救援队队员,她为红十字事业,特别是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0年,我国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2015年起,公民志愿捐献是中国移植器官的唯一合法来源,也就在这一年,张雪林有了新的身份——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成为淮安市唯一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开始 “奔走生死边缘,连起生命两端”的奔波。为了做一名合格协调员,她学习相关政策、法律、医学、伦理等多方面知识,提升能力本领,修练强大内心。

工作中,她需要面对家属失去亲人后的痛苦和绝望,以及他们在选择器官捐献时内心的挣扎;需要面对拒绝、不信任、不理解,甚至是过激的言语。最难的还不是身体上的疲劳,而是心理上如何在一次次被拒绝后鼓起勇气笃定前行。

一次捐献过程中,捐献人家属受远房亲属情绪影响,内心开始动摇,张雪林耐心倾听,了解到远房亲属表达对捐献者深深的爱和不舍后,她真情开导:“我们最大的愿望都想让他活下去,生命不可挽回,但我可以尽全力让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经过一番细致工作,捐献者家属签下了捐献同意书。这次成功捐献,让期盼着的3名患者生命得到了延续,2个人重见光明。

2018年冬天,一位96岁老母亲的儿子突发意外,虽然之前已经准备了好多种安慰的方式,但是,当张雪林来到捐献现场后,面对白发苍苍的老妈妈撕心裂肺地痛哭,她还是乱了分寸,头脑里一片空白,之前准备好的方案和台词一下子忘记得干干净净,只是不停地抱着那个老妈妈一起痛哭。那个老妈妈好像看穿了她的心事,主动跟她说:“孩子,我知道你想说什么,这是好事,一能救人,二是我儿子还有人帮他活着。”就这样顺利完成了捐献。

见证过程中常有突发意外和求证困难等情况。捐献者从重症监护室向手术室转移时,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她会不顾一切地在移动病床上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为移植赢得宝贵时间,为重症患者赢得重生机会。

面对一名捐献者改名换姓,导致身份无法确定时,张雪林和团队夏永祥老师按家属的叙述及时联系当地公安机关,通过所在省份的公安厅、市县公安局、乡镇派出所,联系到当地村干部和户籍民警,苦守电话48个小时,通过各级公安系统的盖章和证明,最终使捐献者身份得以确认,得到了可以捐献的指令,这一次坚持和捐献者的大爱无私,挽救了4个人的生命,让2个人重见光明。

器官捐献有着不定期、突发性特点,一旦捐献流程启动,协调员就要及时到达现场,多年养成的习惯,使她接到捐献指令,能在5分钟内出发前往捐献地点。今年5月8日,出生46个月,脑出血的小军军突发脑疝不治,当天上午接到捐献指令,出差在外的她立即赶往捐献医院为军军父母进行心理疏导、办理捐献手续,经过捐献团队协助,第二天,小军军顺利完成器官捐献,他的肝脏、肾脏以及眼角膜让4人获得新生,2人重见光明。

她历经了捐赠者生命最后时刻的痛苦与不舍,也见证了受捐者新生后的欣喜与珍惜。她陪着他们一起哭过,跟着他们一起笑过,在生与死、喜与悲之间来回穿梭。她曾害怕过,也犹豫过,但她从不后悔,愿意不懈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那些无私伟大的捐献者致敬,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永远成为她踔厉前行的不竭动力。

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