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网站首页 专题 详情

暑期安全必修课!防溺水,这些知识必须牢记!

2023-07-12 08:19:37

编者按:快乐过暑假,安全不放假。随着气温升高,外出游泳、野外戏水的人数增多,儿童青少年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本报在本期《知识小课堂》栏目整理了防溺水相关知识,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珍爱生命,预防溺水。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一起认真上好这节暑期安全必修课!

 

 

发生溺水的常见原因

1.三五成群结伴去野外游泳。

2.下水摸鱼虾,打捞落入水中的物品。

3.水边活动不慎落入水中。

4.掉入工地积水坑。

5.在泳池游泳时抽筋或在水中打闹。

 

防溺水须知

1.不在野外危险的水域边玩耍打闹、清洗衣物、打捞物品。

2.经过河、湖、沟、渠、塘、井等处要谨慎慢行,特别是有警示标志的危险地段更要加倍小心。

3.上学、放学路上经过水塘、河流时不要逗留、玩耍和下水游泳。

4.选择正规且有救生员的游泳馆,游泳时要有大人看护,游泳前做好热身活动,不去深水区游泳。

5.发现别人溺水,要立即呼救,打“110”报警,智慧救援,不盲目下水营救。

 

多掌握一分应急知识,关键时刻就多一分安全!下面这些溺水事故的误区和自救常识,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

 

 

误区一

会游泳就不会溺水。在溺水者当中也有会游泳、水性好的人,切勿以为会游泳就很安全。

 

误区二

使用游泳圈能避免溺水。游泳圈不是专业的漂浮设备,当水流发生变化、未抓住游泳圈或者游泳圈功能失效时,可能引发溺水。

 

误区三

溺水时都会大声呼救。溺水时,大部分人是没有时间大声呼喊和扑腾的,无声溺水是导致错过最佳救援时间的“元凶”。

 

误区四

手拉手就能救出溺水者。手拉手救溺水者是很难救援成功的,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一旦有人体力不支,就会导致连环落水,引发群体溺水事故。

 

牢记防溺水“六不”原则——

1.不私自下水游泳。

2.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不在无成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4.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5.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6.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不会游泳的人溺水,如何自救?

1.尽可能让身体浮在水面上,等着别人施救。

2.如果周围有可以抓、拉、扶的东西,迅速抓住,借力浮出水面。

3.如果没有可以抓的东西,就要靠一定的技巧自行浮起来。

4.换气时,呼气要浅,吸气要深。

5.有人来救援时,一定要听救援者的指挥,不要猛拽救援的人。

 

会游泳的人遇突发状况,如何自救?

1. 抽筋

①腿抽筋:尽快游到岸边或抓住附近的漂浮物。如无法继续游,深吸一口气潜到水下,努力把脚掰直,再努力往外踹,尽量让腿蹬直,用力直到抽筋慢慢缓解。

②手指抽筋:马上手握成拳,反复抓握,然后用力张开,直到不再抽筋。可仰面漂在水上。

2.呛水

尽量踩水,将头部露出水面,就能减少再度被水呛到。有规律地踩水一段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再采取其他措施。

3.遇到旋涡

尽量让自己身体平躺在水面上,然后用最为常用的游泳方式顺着旋涡的方向快速游出去。

4.被水草等缠住

①不要拼命挣扎、乱踢乱蹬,否则会让水草缠得更紧。

②若附近有人应尽早求助,抓住可抓的东西,让身体浮出水面。

③若没有,最有效的办法是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解开水草。

 

溺水者状态不同,急救措施也不同!

1.溺水者清醒,有呼吸有脉搏。拨打120,为其保暖,等待救援人员或送医院。

2.溺水者昏迷(呼叫无反应),有呼吸有脉搏。拨打120,清理口鼻异物,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

密切观察呼吸脉搏情况,必要时心肺复苏。

3.溺水者昏迷,无呼吸有脉搏。患者喉痉挛,无呼吸,脉搏微弱濒临停止,此时仅给予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脉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强。

恢复呼吸后,可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

4.溺水者昏迷,无呼吸无脉搏。

即刻清理口鼻异物,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同时拨打120,并持续复苏至患者呼吸脉搏恢复或急救人员到达。

 

(部分内容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微信公众号)

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