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 专题 详情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乡村产业振兴的内涵、现实实践及实现路径

2023-07-07 08:42:24

中共涟水县委党校 贾 荣

 

一、引言

 

目前,我国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做出具体部署,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纲领和新旗帜被再次强调。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基础性地位和战略意义。其中,产业振兴作为乡村发展的根基,是乡村振兴之路上必须抓住的“牛鼻子”,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更是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自实施以来,各地区在产业发展上进行了多种探索,主要是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完善利益链、整合就业链”为基本理念思路,聚焦打破传统农业产业的局限,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出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业产品数量、品质、效益、竞争力显著增强,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升级的总体特点。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入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主线任务,乡村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从各地发展经验来看,目前农业产业还呈现出乡村产业结构较单一、农业产业链延伸不足、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支撑弱、不同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厘清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内涵及其关键核心,探究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厘清发力点和突破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

 

二、乡村产业振兴的内涵解构

 

产业是“伴随着社会分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根据定义而言,农业产业就是指跟农业相关经济活动,是农业一二三产业的集合体。而乡村产业的内涵则更加丰富,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指出,乡村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贯通产加销服、融合农文旅教,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业、乡村特色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等全部一二三产业,对乡村产业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内涵解构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从乡村产业体系出发,对乡村产业振兴内涵进行解构,认为乡村产业振兴应是复杂且多元的,是包括农产品产业体系、农业多功能产业体系、农业支撑产业体系三大体系有机协同的统一体。

农产品作为农业产业最直接、最基础的产物,也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根基,承载着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也是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内核。现代农业产业要求打造稳定、安全、可靠的农产品产业体系,就其核心而言就是要提供更契合人民群众需求的农产品,就是要做好农业资源要素分配,做好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农产品供给合理有效。要做好农产品供给质效提升,做好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在保障数量的基础上将质量升级作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打下基础。

农业产业内涵丰富,包含了农业相关所有一二三产业,拥有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这也就要求农业多功能产业体系在构建上将产业兴旺与人文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升级、历史文化传承等多种条件有效结合,保证农业产业多功能性始终服务于人民,同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做好农业产业的多业态发展,满足人民的多功能需求。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对农业产业多功能性体系的研究主要从其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四大功能上展开。其中,农业的经济功能为农业产业为社会直接提供农副产品、开展农业旅游观光活动等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功能,主要反映农业产业的总体经济发展情况。农业的社会功能则是农业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提升就业水平,给群众提供高质量农业产品、提升生活质量,主要反映农村就业结构的改变和群众生活质量的水平。农业文化功能聚焦农业文化,主要反映区域农业文化的多样性及水平。农业的生态功能则聚焦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两个方面,主要反映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生态效率水平。

在农业支撑产业体系部分,更多的关注如何更好地服务农业产业发展。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做好产业发展服务与支撑就至关重要。发展需要内外同步,内部机制的创新要聚焦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信息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智慧农业建设,以信息化强化农业产业支撑。外部环境改善则需要政府做好农业产业政策升级支撑、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进而充分发挥农业支撑产业体系的服务、保障作用。

从以上角度而言,农产品产业体系具有基础性作用,既承载着农业产业多功能体系,又是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发展的核心。农业多功能产业体系则是农产品产业体系的延伸发展,为农业产业跳出基础一产,做好提档转型升级,为农业产业升级发展提供发展路径。最后,完善的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则是起到保障性作用,为农产品产业体系和农业多功能产业体系发展做好服务。三者及其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乡村产业振兴的独特内涵,同时也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要求所在。

 

三、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实践——以淮安市涟水县为例

 

涟水县作为农业大县,在乡村产业发展上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全县耕地面积154.86万亩,农业资源丰富,传统产业强,特色产业优,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县,也是“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本研究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走访、现场访谈等形式,基于农产品产业体系、农业多功能产业体系、农业支撑产业体系三大产业体系,对涟水乡村产业发展情况展开调研,以其作为典型案例,明晰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路径、痛点难点,探索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如何有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1.涟水县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涟水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坚持产业优先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聚力培育食用菌、芦笋、优质食味稻米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规模示范效应日益凸显,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加快了全县富民强村步伐。

在农产品产业体系建设方面,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全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加强优良水稻品种推广,全县优质食味稻面积52万亩。针对芦笋特色产业,2022年度新增芦笋种植面积3000亩,建成10个超千亩芦笋连片种植基地,种植总规模达2万亩、年产芦笋5万吨、总产值超10亿元,已建成江苏最大的设施化芦笋种植基地。在保障农产品产量稳步提升的同时,持续推进质量升级,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稳步推进绿色优质农产品认定认证,建成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91万亩,创成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万亩。拥有绿色食品品牌29个、有机农产品5个。“春竺”芦笋入选江苏省农业品牌目录,涟水芦笋入选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入选“淮味千年”农产品目录8个。

在农业产业多功能性体系方面,涟水县聚焦产业融合,持续开展农业重大项目攻坚,目前已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市级26家,省级以上示范社32家,示范家庭农场43家。积极打造以水稻为主体的南集产业强镇和以芦笋为主体的红窑产业强镇,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培植新兴产业,引入“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尝试融合,建成了金鸡坨生态农庄等3个4A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百花园、百药园等1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加强产业强村富民力度,积极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大力引导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领办项目、盘活“三资”、村企结对等方式壮大经济实力,全县354个涉农村居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超18万元,175个重点帮促村达超30万元、占比66.04%,117个村达超50万元、占比33.1%。

在农业支撑产业体系方面,着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全县新增土地流转13.76万亩,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拟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方案,探索“政经分离”经营模式,推动村集经济持续增收,为乡村产业发展打好基础。强化科技推广,技术装备显著提升,深入实施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活动,突出抓好农业优良品种选育推广,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23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5%以上。推进省级农作物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创建,特色农业机械化率60.65%,提升超2.5个百分点,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56.05%、畜牧养殖机械化水平63.52%、渔业机械化水平72%、林果业机械化水平56.77%、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55.29%,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涟水县乡村产业发展的不足

通过对涟水乡村产业发展现状的实地走访、座谈、调研,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农产品产业体系部分,特色产业培育质效不足,目前只有芦笋产业知名度较高;产业转化的效益仍有不足,主要还是集中于直接农产品的销售;产业集群建设仍需发展,规模和结构仍需不断优化;乡村产业核心竞争力仍有不足,知名度不够。

(2)农业产业多功能性体系部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仍有欠缺,目前主要还是集中于第一产业,二、三产业提供的经济效益较低;目前的乡村产业对于吸引农村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部分有一定的作用,但主要还是集中于中老年人群,对于青壮年乡村产业吸引力仍较弱,人才困境依然存在;在乡土文化打造上,目前乡村产业发展对其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主要集中与在文化、旅游方面的打造,更多的聚焦于经济效益。

(3)农业产业支撑体系部分,适度规模经营还需不断发展,目前土地流转效率、土地利用率仍需提升;乡村产业人才支撑存在很大缺陷,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产业升级技术支撑仍需不断完善,为提升产业发展质效、拓宽产业发展路径提供动力。

 

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

 

根据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内涵解构、涟水县乡村产业发展的现实实践,探究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1.立足发展禀赋,做好农产品提质增效,增强竞争力

围绕农产品产业体系,做好农产品提质增效需要立足于发展禀赋,做好农产品生产能力、生产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升级。要积极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做好本土产业特色化保护、创新化发展,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完成劳动生产率升级,保证资源利用合理节约,在提升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做好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握好农业供给侧改革主线,改善农产品供给水平,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增加有效供给,拓展农产品增值空间。依托本地发展禀赋,根据各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将农业产业发展融入本地重点产业建设,以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形成农业产业发展集群,做好产业发展分工和生产,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生产经营效率。突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创建一批本地农业品牌,以公共品牌带动个人品牌建设,扩大产业知名度。

2.补齐发展短板,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

不同地区乡村产业发展上存在差异,要在发展过程中做好优劣势分析,延长处、补短板,助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宜牧则牧。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以经营模式的创新,多种手段来推动农业二、三产业发展,增进经济社会效益,增强农业产业增收致富功能。做好农业产业的提档升级,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走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农民增收提供新渠道,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3.优化发展环境,激活乡村产业振兴各要素,完善产业支撑

积极营造契合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取向的良好环境,主要包括人才、土地、技术、资金四个方面。人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要突出顶层设计,统筹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人才问题,做好农业领军人才和农业创新团队的培育,做好乡村产业特色文化人才、电子商务人才、技术支持人才、产业管理人才的培育,做好乡村产业从业人员的管理,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在土地利用上,做好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建设,推动土地流转,以鼓励“大户经营”、建立“生产合作社”等模式推动经营规模适度扩充,以现代化经营模式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在产业技术上,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发展,积极与农科院、高校开展合作交流,通过开展新品种培育、再加工产品开发、信息技术平台搭建等活动,创新提升产业效能,做好现代化技术支撑。在资金保障方面,要积极深化体制改革、推动资本下乡,做好乡村产业振兴资金的管理统筹,提升涉农资金使用效益。

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