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农”墨重彩 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 融媒体记者 朱 云

摄影:叶宝珠
十月的安东大地,秋高气爽。漫步乡野,随处可见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美丽画卷:田间瓜果飘香,秋粮长势良好,一个个产业项目拔地而起,一栋栋农家新居干净整洁,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
十年奋斗,十年变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发展的重大部署,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先手棋”,突出抓重点、强基础、创特色,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做大做优农业特色产业,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正变成现实。
特色产业 铺就富民强村路
采收、分拣、裁切、打捆、装车……红窑镇春雨芦笋园内,一派繁忙景象。近年来,我县深化与省农科院产学研合作,利用弱碱性沙壤土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芦笋产业,产业稳步成长、产品更加丰富、市场逐步打开、品牌已然形成。全县设施化芦笋种植面积2万余亩,年产5万吨,总产值超10亿元,是江苏省最大的设施化芦笋种植基地,创成国家级设施化芦笋标准化示范区、首批江苏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省级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
如今,小芦笋已成为涟水老百姓发家致富的大产业。从一业而知全局。富民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是我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生动缩影。十年来,我县还成功打造了稻米、中药材、食用菌、鲜切花等一大批农业特色产业,有力加快了全县富民强村步伐。
科技赋农 为乡村振兴增动能
“眼下田间虫量增加很多,特别是稻飞虱数量较多,咱要进行再一次防治。如今,我们农民通过手机就可以和田里的远程监控系统连接,动态监测墒情、苗情、病虫情及灾情,然后根据田间虫量发生情况,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精准防治,这让田间管理变得既精准又轻松!”陈师街道陈师居委会种粮大户乔林中告诉记者。
强农兴农,科技先行。近年来,我县坚持“科技兴县”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创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目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拉长产业链,增加科技附加值,走出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坚实步伐。
一批批自动化程度高、精准作业能力强的智能农机装备纷纷上阵,让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生产方式快速普及。我县先后推广农业北斗终端980套、无人植保飞机252台、北斗终端监测728套,智能农机作业面积达14500公顷,有力促进农机装备智能化提档升级。设施农业和林果业农机装备的田间适应性、操作性能越来越稳定,全自动蔬菜移栽机、蔬菜辅助收获平台、果园自动化采收平台等新型农机装备投入使用,为我县农业生产示范县创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催生了现代农业的强劲生产力。2021年稻麦播种面积174.56万亩,总产量82.3万吨。玉米种植面积4.5万亩,油菜种植面积4.8万亩,大豆种植面积4.7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2.7万亩,花生种植面积1.4万亩。“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江苏名牌产品”等桂冠竞相绽放,20多个以“涟水大米”为主的优质稻米品牌畅销大江南北。全县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能力持续提升,农业“压舱石”更加沉稳有力。
改善环境 乡村“颜值”再提升
乱堆乱放的垃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整的道路;乱涂乱画的墙面不见了,悄然而至的是一处处文化长廊、一个个健身广场……走在我县的乡村道路上,美化后的街面,靓丽的院子,让乡村“颜值”再提升。
近年来,我县始终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坚持多管齐下、综合施治,推动乡村“颜值”“气质”双提升。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垃圾、污水、厕所、屋顶“四大革命”,292个行政村建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治理覆盖率82.5%,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率100%,2020年改厕工作受到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查组好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实现全覆盖,创成国家级卫生镇5个、省级卫生镇6个,累计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8个、美丽宜居乡村139个。推行“五位一体”综合管理及社会化管理模式,2020年顺利通过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验收,成功创建“醉美农路,留涟忘返”特色农路品牌,入围“江苏最美小康路”专题评选。十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条件得到质的提升,全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现在变化大了,又漂亮又干净,我们老百姓的心情也变得越来越好了,生活也更惬意了。”对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村民们赞不绝口。
十年砥砺展长卷,十年奋进铸辉煌。如今的涟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已经展开,乡村振兴的新愿景正在一一实现。放眼未来,我县正紧盯“全市走前列、全省多出彩、全国争进位”目标定位,以“干就干一流,走就走前列”的工作状态,奋力奔跑、加速前行,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赛道上奋勇争先、谱写新篇,全面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