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库立田头 芦笋“抢鲜”出
[中央媒体看涟水]
编者按 继央视《天下财经》《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等栏目聚焦我县芦笋产业后,8月25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一线调研:冷库立田头 芦笋“抢鲜”出》,报道我县针对天气持续高温,通过田头冷库让不易储藏的绿色蔬菜实现安全上市的做法。
江苏省涟水县是国内最大的设施芦笋种植基地,产量占到全国的30%。在涟水县红窑镇的芦笋种植基地里,新一茬芦笋已经成熟。早上5点,采收、分拣、裁切、打捆、入库、预冷……经过2个小时的工序,一捆捆芦笋已经整齐地堆放在田间地头的冷库里,等待装箱,运往全国各地。
涟水县红窑镇春雨芦笋园负责人王崇左说:“芦笋成熟了,如果不采收就会老掉,这样卖不上价钱。像这种高温天气,如果采收下来以后,不及时卖掉,也会迅速烂掉。”王崇左从事芦笋种植十多年,他告诉记者,两年前国家启动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在金融配套、用地用电优惠等政策的支持下,他投建了库容达30吨左右的芦笋保鲜库,在有冷库的情况下,芦笋7到10天都不会坏掉,更不会变质。
有了这些冷库配套设施,红窑镇的芦笋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到1万多亩,产量也比以前增加了10%。这个时候,种植户们却发现,现有的田头冷库也小了,已经满足不了芦笋规模化发展的需求。经过走访调研,当地政府又想出了一招,建立小型移动冷库。国网涟水县供电公司红窑供电所所长潘爽说:“芦笋基地特别多、特别散,我们就把冷库车开过去,为芦笋快速提供保鲜。”
田头冷库加上小型移动式冷库的补充,第一时间就给全县几乎所有的芦笋撑起了“遮阳伞”,虽然种植大棚里的温度已经接近40摄氏度,但芦笋采摘后不出十分钟,就能进入移动式冷库迅速降温,有效减少了20%—30%的田头耗损。涟水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陆士国说:“针对这段时间的高温天气,我们又对小型移动式冷库进行了升级改造,保电时间从半个小时,扩大到现在的两个半小时。”
这些田间地头保鲜设施的投建,除了延长芦笋的销售时间,更可以利用冷库调节市场供应,错峰销售,销售半径也从江苏省内拓展到北京、福建。
(来源:央视《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