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明方向 开创教育发展新局
刘伯晓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党的教育方针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和演进的历史过程。回望党领导下的波澜壮阔的教育发展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国培养人才,这是教育的硬核,是教育永远不变的宗旨和根本任务。
我们党高度重视教育在改造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始终把人民接受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始终把教育与党在各个时期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书写的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对联,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在他身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党提出了教育必须为工农服务,必须为国家的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在这个时期,有钱学森这样的新中国的科学家们和有志青年把自己的才华无私地奉献给了国家的建设事业。
到了当今,我们党提出了新时代的教育方针,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应有的责任与使命,看到了人才培养的时代性、重要性、紧迫性。
古语有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党的教育史告诉我们,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不忘教育宗旨,坚持德育为先。思想教育从娃娃抓起,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要上好四种课:思想政治课、主题班会课、升旗仪式课、成长典礼课。 用正确的思想引领人,用英雄的事迹教育人。要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红色基因深深地植根于教育全过程,教育学生争当好公民,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听党话,跟党走,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无论是哪一级哪一类的学校,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向、宗旨与原则。民办学校也应如此,不能偏离党的教育方针,不能忘却教育的根本任务。如果出现有悖于党的教育方针的人和事,坚决彻底予以肃清。
不忘人才战略,坚持全面发展。人才的标志主要包括思想健康、品质优良、知识渊博、体质强健。从目前的学生体质状况看,许多孩子弱不禁风,究其原因,就是智育第一,学生永远在为分数而追求甚至拼命。所以,学校教育不能为了分数,误了孩子的体质,误了中国的教育,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怎么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真正推行素质教育。一是让学生学起来。想学习,会学习,快乐学习。不光在课堂学,还要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进行个性化学习。二是让学生动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包括文艺活动,体育运动等。三是让学生美起来。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心灵美、行为美、健康美。
不忘百姓之本,坚持教育为民。目前,学校的噱头名堂越来越多,存在一些教育乱象:如高考炒作、中考鼓吹、虚假宣传、名人效应,学校性质半公半民“夹生饭”,冠以名校之名办学校,大肆炒作学区房,等等,搞来搞去,乱了教育的净土,乱了老百姓的心,忘记了教育为民的宗旨。
对此,必须下大力气整顿教育乱象,要一竿子插到底,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彻底铲除教育腐败现象。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公平造福于民。民办教育不能偏离优质且惠民的方向,民办学校要办成普惠式学校、老百姓上得起的学校。
学党史,明方向,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率先作为,敢作为,大作为。要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新高度,担当起教育的大任,对教育负责,对中国的孩子负责,对中华民族的未来负责。
(作者系江苏省涟水金城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