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领导来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调研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 融媒体记者 马凌云 朱 云
本报讯 6月2日至4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之常轻车简从,来到我县黄营镇、县经济开发区、今世缘酒业等地,围绕乡村振兴、民生实事、开发园区转型升级、重大项目攻坚、生态建设、安全生产等主题,进田入户、进园入企,深入了解群众、企业、基层所思所盼,共同谋划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走深走实。县委书记时勇,县委副书记、县长洪然,县领导吴从荣、姜井旭参加活动或出席座谈会。
陈之常强调,全市上下要紧扣“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目标要求,自觉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真正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解决矛盾问题、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的现实成果。要围绕着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办实事、着力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办实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实事、着力提供优质高效政务服务办实事、着力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办实事,当前特别是要抓好市和县区公布的四批206个“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年初市、县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的推进落实,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果兑现承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身子沉下去,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倾听基层声音和群众呼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态度,察实情、访民意,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最真实情况,找到破解问题、化解难题的正确办法和务实路径。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情况如何?市、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基层落地实效如何?基层和群众有哪些期盼?陈之常来到“十三五”渠北片区重点帮扶镇黄营镇,该镇3个省定经济薄弱村祝贤村、朱桥村、守阳村都已脱贫,全镇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于2019年提前一年脱贫。以烈士名字命名的祝贤村,2020年村集体收入已达90万元。朱桥村是我县唯一的回族民族村,2018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标“出列”。陈之常与热情的村民们交谈。“阿姨,你好,你好!”在村民夏荣云家的“美丽庭院”里,陈之常亲切地与老人打招呼。旱厕改造后实际使用情况如何,补助多少?家里几口人,在哪里就业?村民们向陈之常详细地介绍了生产、生活和居住、收入等方面的情况。陈之常与村干部边走边议,在经过的路边麦田,陈之常仔细察看麦子长势,了解夏收准备、秸秆综合利用等情况,叮嘱镇村要关注夏收期间天气变化,确保“颗粒归仓”。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在台资企业全稳集团黄营母猪场项目现场、晋益农业葡萄套种芦笋项目基地、利用枝丫材等生产复合板材的汇丰木业,陈之常详细了解项目情况、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带动周边农民就业情况。当听到三家企业带动就业分别在500人、240人、120人左右时,陈之常给予高度评价并勉励企业着力发展循环农业。
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是今年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项目。在张桥社区,陈之常与前来选购住房的群众交流,了解户型结构、房屋面积、装修成本等情况,询问大家的满意度。在黄营镇卫生院,群众正在有序接种新冠疫苗,陈之常详细了解医护人员力量、服务范围以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医保目录内门诊用药费用报销等情况,强调要切实做好农村疫情防控工作,并表示将进一步推动医保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为参保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贴心暖心的服务,让广大农村群众更好地享受医疗事业发展成果。
调研结束后,陈之常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我县和黄营镇及周边4个镇党委书记、5个村党支部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民生实事等工作情况汇报,并听取大家意见建议,共同谋划乡村振兴和为民办实事的思路与办法。陈之常指出,推进乡村振兴,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需要更多产业项目和民生实事项目提供支撑与保障。要坚持系统化思维,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聚焦重点精准施策,深入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和“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深入推进农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和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要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助残、住房等民生实事,着力补齐补好民生短板,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
开发园区去行政化改革进展如何?转型升级有哪些举措?企业发展有哪些诉求?在涟水经济开发区规划展示馆以及食品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陈之常详细听取园区发展规划,了解重点产业、要素保障、政务服务、发展方向等情况。每到一个园区,陈之常都走进企业和项目现场听取企业意见,并和今世缘酒业、大量科技公司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调研结束后,陈之常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全市及涟水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发展情况汇报。他强调,开发园区是经济建设的主阵地、对外开放的主平台、改革创新的主引擎,到涟水经济开发区进行深度调研,就是为了剖析开发园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三季度全市开发区转型升级发展拉练谋划新举措做准备。开发园区发展要坚持规划引领、“多规合一”,推动园区向集约、高效和可持续方向发展;要把做强产业作为园区发展的立身之本,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全面提升项目质态质效;要按照发展有活力、运行高效、成效明显的要求,加强园区去行政化改革和创新招商运营机制探索;要超前谋划资源配置,让项目签约就能落地开工,加大低效用地再开发力度,制定完善扶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
坚决守住安全生产红线和生态环保底线,才能为企业、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坚强保障,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陈之常采取定点和随机的方式,在循环经济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粮食产业园检查安全生产、污染防治,调研污水处理项目规划建设情况;在梁岔镇、高沟镇检查汛期水质提升和河长制落实情况。实施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是确保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大事要事。在涟水湖应急备用水源地项目建设现场,陈之常详细询问了项目进展和各县区饮用水源地建设情况,要求注重水源地上下游生态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进一步提升沿线水环境,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时勇在调研座谈会上汇报了我县乡村振兴、民生实事、县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等方面情况。乡村振兴方面,时勇说,近年来,我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聚焦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初步形成“1234”产业发展格局,创成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镇2个、省级农业园区2个,红窑镇创成国家芦笋设施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涟水“春竺”芦笋入选江苏农业品牌目录;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累计实施农房改善项目45个,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11052户,红窑社区二期等5个项目入选省级示范、数量全市第一,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实现全覆盖,创成国家级文明镇1个、卫生镇5个,省级文明镇4个、卫生镇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个,在全省2020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评估中位列第一等次,并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涌现中国好人7名、江苏道德模范和江苏好人21名、淮安道德模范和淮安好人77名,以乡村振兴为题材的现代淮剧“村官三部曲”荣获10个省级以上大奖,成功创成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以治理有效为基础,推动乡村和谐发展,建成产业发展型、强弱帮带型等片区党委28个、乡村振兴红色示范基地5个,创成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76个,红窑夏楼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2020年全县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达1.18万元、53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年均收入达28.95万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为18.34%、31.6%。下一步,我县将认真学习贯彻陈市长此次调研座谈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落实好“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努力书写好乡村全面振兴、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篇章。
民生实事方面,时勇说,我县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今年新编排10大类36项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20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目前各项工作都在稳步推进中。居民“钱袋子”更加充足,脱贫人口巩固率100%,全面小康综合实现度达90.4%,脱贫攻坚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社会事业发展更加均衡,华师大涟水实验学校开工建设,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基本教育现代化验收;县医院创成全市首家县区三级综合医院,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考核全省第一,并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基础设施条件更加优越,“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72.7亿元,实施交通城建项目146个,应急备用水源地实现通水,饮水安全更有保障。城乡环境面貌更加优美,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84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4.12%,新建城市绿色小客厅18个,创成省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10个。下一步,我们将紧扣“苦干新五年,冲刺百强县”全新追求,突出精准施策,推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聚焦全民共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优质供给;注重品质提升,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治理模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以民生改善过硬的工作实绩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县人民交上一份高质量民生答卷。
开发区转型升级方面,时勇说,涟水经济开发区坚持统一规划、联动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经济开发区“一区三园”整体架构,持续完善组织管理、规划建设、招商服务等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优质产业、人才、资源加快集聚,不断提升发展质效,在全省91家省级开发区综合考评中位列第20位、前进4位,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工作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促进多个园区“融合化”发展,实现了经济开发区、空港产业园、食品产业园和循环经济产业园“一区三园”融合发展。推动行政体制“精简化”改革,将开发区原有的13个内设机构精简整合为7个,县级层面专门出台项目快落地“涟7条”,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支持国有公司“实体化”运营,实行管理机构和开发运营企业合理分离,出台《江苏涟水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激励企业发展壮大。成立专业公司“市场化”招商,成功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个。建立单独体系“差别化”考核,由县考核领导小组围绕重点项目、经济发展和重点工作实行季度、年度考核。下一步,将继续以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为主线,深化园区改革,优化载体平台,着力招大引强,营造优质环境,推动建立“专业化招商、园区化布局、职能化服务”工作机制,科学引导先进制造业等生产性项目向开发区集中,促进开发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创新发展新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