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城街道打响新一轮公共空间治理战役
突出重点 坚持标准 确保姓“公”
■ 通讯员 刘岳文 任海霞
连日来,为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涟城街道打响新一轮公共空间治理战役,全面整治公共空间存在的公私权属不分、公共利益受损、公共秩序混乱和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进一步明晰公私产权,清理非法侵占,拆除私搭乱建,确保公共空间和公共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且收益,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全面构建产权明、边界清、效益高、配套全的公共空间格局。
突出“一个重点”,打造生态景观新“两路”。涟城街道突出以“三百工程”和涟南羊两条穿境主干道沿线,深入开展公共空间治理和环境整治。提高认识抓整治。街道召开动员大会,对公共空间治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全面提高村(居)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制定完善《涟城街道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节点和工作举措,列出整改清单,推动公共空间治理快速落实落地。明确责任抓整治。各村(居)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扎实推进。造浓氛围抓整治。各村(居)通过广播、横幅、展板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引导村、组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的浓烈氛围,形成公共空间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履职、人人尽责”的局面。注重实效抓整治。整治前摸底排查,整治中对标找差,整治后督查管控,坚持“依法依规、全程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做好解释引导,化解整治矛盾,推进整治进度。
坚持“四个标准”,修复公共“伤疤”展新颜。涟城街道坚持“干净、整洁、有序、美观”的四个标准,确保主干道两侧目击范围内无杂物、水面无漂浮物、无白色垃圾、无乱堆乱放、无乱抛秸秆、无高杆杂树、农户房前屋后干净有序、无废弃物和废弃建筑物、无草堆以及菜园不规范篱笆等。与此同时,本着治理产业公共空间提效益、治理居住区公共空间促宜居、治理道路公共空间保畅通的指导思想,全力以赴,加大人力、财力和机械投入,围绕沟渠路旁、房前屋后逐处整治、逐项提升。各村(居)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围绕共性和个性问题,搞好整治。二塘社区拆除路边彩钢瓦大棚11间、猪圈7个、厕所9座,城东社区在对道路两旁的破旧房屋、鸡舍等进行全面清理的同时,对伏堆河黑臭水体进行整治,并拆除两岸的24间厕所、4户猪圈和一户鸡舍,胡新村一鼓作气拆除68间农房彩钢瓦、19间农业看护大棚,双码村大刀阔斧拆除3000多平方米的倒闭厂房,季庵村对境内沿路的收树点和摊贩点进行取缔。
围绕“六个方面”,归还公共空间姓“公”权。针对主要干道沿线农房彩钢瓦数量多、农业大棚看护房破旧脏乱、板厂管理混乱无章、板材板皮散乱无序、破败违章建筑有损市容市貌等突出问题,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涟城街道分区域分重点,对主要干道沿线公共空间进行全面彻底摸排,共摸排农房彩钢瓦341间、农业大棚看护房63间、板厂10个、破败违章建筑60间,并且做到应清尽清、应收尽收,真正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突围,确保公共空间姓“公”。
涟城街道通过空间位移、项目调换、重新发包等方式实现农业农村资源优化,在对自留地、宅基地外的边角地、沟渠路、鱼塘、汪塘,以及应归属村集体所有的组级经济所占用空间资源进行全面清理的同时,治理河道蓝线控制内的违规占用公共河道堤防、坡面、滩面、破堤耕种、扒口、取土、埋葬、毁坏护坡和林木草皮等行为。双码、季庵、胡新等收回在集体土地上的近105亩鱼塘,通过公共产权交易平台招标重新发包,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余元,同时收回23亩被农户长期占用栽植树木的零田隙地,季庵村清理被占用的古淮河滩涂废地90亩,承包给老板种植绿化树木近万株,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绿化美化了周边环境。胡新村收回60多亩地进行复垦,对外发包栽植2400棵雄性意杨,年租金18300元。
